中宏网讯 4月8日,记者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自2023年本市立足于首都高质量发展以来,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成效斐然。截至目前,该地区已累计培育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展现出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两年来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接近1600亿元,有力推动了区域间的技术交流与产业升级。2024年,京津冀三地经济增速均超过全国增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连续两年提升,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在创新能力建设上,北京表现突出,已跻身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位。目前,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已达77家,约占全国总数的28%,为前沿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2024年,北京有5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位居全国第一,彰显了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军地位。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9.4万辆,在绿色出行领域持续发力,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方向加速转型;集成电路产量超过250亿块,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半导体领域的优势地位;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体现了北京在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强劲发展势头。数字经济作为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增加值达2万亿元左右,占经济总量比重持续上升,表明北京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在产业、交通、环境等方面互通共享,带动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溢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5)》显示,从2013年到2023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8.2,年均增速为11.5%。其中,北京的协同创新指数从661.7增长到1025.5,在三地中增幅最大。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北京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更是从2013年的5.98%增加到2023年的6.73%,保持全国领先。
技术市场方面,2023年北京市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0.66万项,成交额8536.9亿元,增长了7.4%。其中,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在2023年达到748.7亿元,比2022年增长1.1倍,占北京对外省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快速上升至15.1%,显示出北京创新资源对津冀的辐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接下来,京津冀将继续深化协同创新,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持续前行,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