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业界誉为“低空经济元年”,全国两会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了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也在日前发布的2024年度前沿热点词中,将“低空经济”列入其中。今年低空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未来会对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倍增作用?围绕这些问题,近日,本网记者采访了中国信息协会通航分会副会长程泊霖,他分享了当前中国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揭示了低空经济这一领域的广阔前景。
中国信息协会通航分会副会长程泊霖
“翅膀上的中国”或提早实现
程泊霖表示,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无人机及其他低空飞行器的集中亮相,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低空经济浪潮的扑面而至。从展示成果来看,大中型无人运输机取得了显著进展,今年以来,官宣或亮相的支线级无人运输机,起飞重量从两吨到10吨,载荷从500公斤到5吨的就有17家,它们或官宣、或首飞、或准备推向市场,这是从科研成果到高科技产品的重要跨越。
人们比较熟悉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目前,全球700多家企业在研发,中国有60多家。国内的机型分为多旋翼、复合翼、分布式倾转旋翼、倾转旋翼等四种,更有增程型的垂起固定翼飞机飞行距离可达1000多公里,研发水平与世界同步。
各类无人机还是新型的生产工具,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我国中小型无人机在过去的20多年间从消费级发展到工业级,在国民经济30多个部门都有应用场景。例如,在各类巡线工作中,包括电力、高速公路、长江沿线以及石油管线等巡线;在公安执法、近海海事巡查、路政巡查、应急救援等方面,无人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降低了风险和伤亡,还大大降低了巡线成本,如电力巡查从有人直升机的每公里8000元降到无人机的600元,农业喷洒从每亩二三十元降到两块钱,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程泊霖说,“从长远发展看,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尽快从‘车轮上的中国’迈进‘翅膀上的中国’”。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与运营总产值约2万亿人民币,预计到2040年将增长到10万亿人民币。其中无人驾驶航空器将从2019年的不到1000亿增长到4万亿-6万亿。这一增长将改善航空产业结构,解决我国航空产业的短板问题,提高中国航空产品,特别是无人驾驶航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综合国力也将因低空经济的发展而有显著提升。
在2020年“十四五”无人机发展战略研讨中专家曾预测“十四五”期间无人机需求是“十三五”时期的十倍,当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近年来无人机在很多领域中的应用引爆了需求,在当前中国产业升级、智能化趋势不可逆的背景下,无人机作为智能化重要终端,应用前景广泛。如今,中国的低空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翅膀上的中国”或将提早成为现实。
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发展前景与市场空间广阔。俯瞰低空经济,蓝天与地面之间,又一个万亿级产业正在崛起,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程泊霖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涉及领域多、产业链条长,对培育经济新动能至关重要。想在“风口”起飞,不但要有丰满的翅膀,还要有足够的底气。近年来,低空经济在我国备受关注,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行业管理等多方面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其发展。这些举措对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研发方面有着60多年的科研及应用的积累,低空经济所依托的航空器涵盖全空域。从消费级无人机的航拍,到工业级无人机的巡线、应急救援,再到运输无人机、特种飞行器等,共同构成了低空经济的主要内容。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经济”,它是无人机与众多国民经济部门相结合的产物,如在勘探行业,无人机可高效搬运设备;在电力行业,可助力巡线后的维修工作;在应急救援方面,能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救援系统,实现灾害的提前预警及及时处置,减少损失。而且,一些大中型无人机在人工干预天气、航空应急救援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保障国家财产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意义重大。
当前,政策、市场、技术要素齐聚,低空经济站在了爆发的“风口”。要乘势而上,需抓住几个发力点。首先,高可靠高性价比的航空器研发制造是关键。中小型航空器型号众多,需通过认证确保安全可靠,而中大型航空器研发是短板,国家应集中力量突破,加快研发速度,规范研发标准,推动产品定型和批量生产,并且要注重正向研发,避免因有人机改造带来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问题。其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目前无人机领域的人才多为有人机设计研发人才,企业严重短缺能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人才,要鼓励创新创业,吸收先进设计思想,培养适应无人机产业革命变革的人才。最后,航行管理基础设施方面的研发和跟进也不可或缺。航空管理措施要吸收新技术进行变革,以适应未来有人无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程泊霖认为,中国无人机产业已度过初创期,步入成长前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产品上市、产业链形成、融资增长、部分企业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仍需深化对无人机的认识,构建完善的系统理论,突破关键技术,研发重要飞行平台,开发高水平管控平台及反制技术。同时,无人机产业发展还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支持,以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造福人类社会。
在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目前,中国的立体交通正迎来从“车轮”到“翅膀”的大发展,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将给我们展现出怎样的一幅图景?
程泊霖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航行管理方面需要跟上新航空器的发展步伐,确保其安全、高效、可靠运行。其次,无人机的管理方式和适航认证标准需要创新,因为全球范围内这方面的标准尚未完全建立。此外,中国需要在参与标准制定和行业规则制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确保在全球低空经济领域的话语权。
在技术层面,中国需要解决一些关键的“卡脖子”问题,特别是在先进航空技术方面。虽然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进展,但在大型和超大型航空器的研发和制造上仍有差距。此外,中国需要加快国产化进程,以确保供应链的安全和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有效运行。
从“车轮”到“翅膀”的转变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从以地面交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依赖航空运输的模式。这一转变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的高级化,提高社会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程泊霖提出,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首先,它将使航空制造业和航空运营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其次,低空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公共服务的升级,如农业、植保、快递运输、电力巡检等领域的应用。此外,低空经济的发展还将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展望未来,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预计到2029年,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2024-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5.6%。这一增长将主要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技术条件的成熟以及下游消费需求的释放。
在技术发展方面,中国无人机企业将在飞行控制系统、导航技术、传感器、续航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从过去依赖进口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向自主研发为主的转变。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能够实现更精准的自主飞行、避障、目标识别和任务执行。
总的来说,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将为全球低空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记者 韩鹏飞)
专家介绍
程泊霖,中国信息协会通航分会副会长、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无人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藏自治区通航产业专家组成员。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理事兼专家组成员。深圳市龙华区、中山市无人机产业专家组成员。重庆市无人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天目山实验室“智慧通航与低空经济”智库专家,高级经济师,北航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多次主持大中型无人机创新论坛及航空应急救援研讨会,航空工业(无人机)中长期发展课题报告负责人,曾出版经济学专著两本。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