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中宏论坛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中宏论坛 >
  • 正文

构建“产业-教育-政策”协同生态,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2025-06-19 12:05:25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6月9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聚焦“以集成之力提升政策效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党中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最新部署”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二场在线研讨会于18日下午圆满召开。四川大学软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谢洪明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谢.jpg

  以下是谢洪明发言:

  基础民生服务的普惠提升,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6月9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作为民生服务的基石,教育不仅承担着社会流动与机会平等的战略任务,更是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支撑。如何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的路径依赖,推动教育治理从封闭僵化走向开放协同,构建“产业牵引-教育响应-政策护航”的协同生态,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持续赋能校企命运共同体,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回应国家和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成为当前民生服务体系优化和改革攻坚的时代重任。我讲四个问题:一是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的路径依赖;二是构建“产业-教育-政策”协同生态;三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全球-中国”“产业-高校”的“两互视”机制;四是赋能“校企命运共同体”。

  第一,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的路径依赖,关键在于推动教育治理从封闭僵化走向开放协同,实现教育资源配置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转型。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不仅是提升公平与质量,更在于打破行政主导、静态分配、单向流动的旧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向需求驱动、动态优化升级。以基础教育为例,集团化办学和师资流动机制让优质教育资源从“单位所有”转变为“区域共享”,教师身份从“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这有效缩小了城乡和区域差距。这也表明,制度创新和协同治理能够让教育公平从政策目标转化为可量化成果。在高等教育领域,微专业等柔性培养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使高校能快速对接新兴产业,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复合性。例如,大学需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针对不同学科学生开放多类型微专业,推动学科交叉与能力互补,助力复合型人才成长。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高校面临办学资源与国家战略要求不匹配、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契合等难题,高教资源布局的优化不能简单复制东部模式,而应建立在地域特色和产业需求的双重逻辑之上。总体来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治理的每一次创新与资源的每一次动态配置,都是对传统路径依赖的主动突破,这种教育改革实践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通过教育资源的动态配置和制度创新,将民生需求的满足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

  第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产业牵引-教育响应-政策护航”的协同生态。这一创新机制,是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教育体系敏捷响应,政策端主动保障的动态平衡系统。具体而言,产业端通过平台和标准体系,精准传递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教育端依托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政策端则通过创新制度和激励措施,破除体制障碍,为产教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环境,三者形成持续迭代的闭环。例如,高校可通过精准思政引领、显性与隐性教育融合、师资与课程双优化、智慧课堂、创新课堂、实战课堂三课协同、学科交融、国际资源整合、多平台互促和动态教学资源转化等举措,打通高校、企业、社会之间的壁垒,实现多方深度协同。学校通过校企协同平台推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促进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的无缝衔接。在这一闭环中,数据流、知识平台成为多方协同决策的关键纽带。比如,人才需求图谱、就业追踪、专业效益评估等数据,在平台上实时交互,实现精准反馈和持续优化。这样,教育供给不再是单向主导,而是具备了动态调节和自我更新能力,有效避免了“需求错配”与短视化倾向。

  第三,深化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是推进“产业牵引-教育响应-政策护航”协同生态的关键路径。深度实现产教融合亟需“全球-中国”互视,以对标国际趋势调整教育供给,“产业-高校”互视,以双向打通需求与供给链路。“两互视”深度互动不仅是产业对高校提出真实需求的通道,也是高校主动洞察全球发展格局、产业发展趋势、调整教育供给的重要机制。当前,单一视角的“自上而下”或“各自为政”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只有打通产业与高校的双向链路,才能动态回应民生关切与经济升级。在实践层面,“两互视”理念的价值在于搭建起有效的“需求-供给-反馈”闭环。如:深圳某大学根据企业提出的新兴岗位的能力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这是“高校看产业”的典型;四川大学“学术导师+产业导师”的“双导师制”让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产业实际深度融合,形成“产业看高校”的能动机制;大学需要“两互视”系统化,通过“需求白皮书-课程图谱-能力检验”全流程,将企业和政府的前沿需求直接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需求发现、课程开发和能力检验的层层闭环,推动产教协同向更高水平迭代。建议未来可由行业协会或高校牵头,设立产业需求观察平台及建立跨界“专业调整小组”,定期汇聚和公布重点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化,根据最新需求动态增减课程与模块,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多维共振,为区域和国家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第四,高效运行“产业牵引-教育响应-政策护航”的协同生态,关键在于持续赋能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要让校企命运共同体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以“双引领”为核心机制,即以“战略引领”强化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以“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双引领不仅推动高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更促使企业将产业前沿技术、最新标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深度嵌入育人全过程,实现校企双方从“合作”到“共生”的跃迁。例如,某汽车企业携手高校共建产教融合数据平台,动态追踪产业需求,实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能力标准;某家电企业与高校共建智能工场,将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搬进校园,打通了理论与实践、教室与车间的界限,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例如,四川大学建立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产教协同育人理念,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多途径合作,一体化育人,深度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学校依托“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平台机制,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健康中国、数字经济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与华为、东方电气等企业共建协同育人模式,把产业真实需求和最新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并推动师资与企业双向流动,实现产学研用闭环,提升学生创新力和产业适应力,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助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可继续探索高校与企业共建“产教创新基金”,投资创新项目,实现成果和收益共享;支持教师以联合身份参与企业研发享受技术分红;试点“产业课程学分银行”,让学生用企业项目成果兑换学分,真正打通学业与职业路径。如此,命运共同体才能成为协同生态的创新引擎,为产业升级和人才高质量成长提供持续动力。

  综合而言,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从“封闭僵化”转向“开放协同”,通过产业需求精准牵引、教育体系敏捷响应、政策制度全程护航,构建动态平衡的育人生态,最终实现民生需求、产业升级与国家战略的三维共振。我们提出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的路径依赖,构建“产业牵引-教育响应-政策护航”协同育人生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满足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破性技术创新中企业竞合的机制与政策设计研究”[24&ZD081]资助,由谢洪明、常钟元共同完成)

编辑:王镜榕
审核:王怡然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