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自主创新能力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根本依托,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谁就能占据发展制高点。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既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现实需要,更是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选择。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准确把握“全面增强”的深刻内涵,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改革、人才支撑、开放合作等维度系统推进,在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一、强化基础研究,厚植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明确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当前我国在部分关键领域受制于人,根源在于基础研究薄弱导致原始创新不足。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首要任务就是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基础研究具有长周期、高风险等特点,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作用,建立基础研究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逐步提高。创新投入方式,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实行长周期支持,推行“包干制”试点,让科研人员能够潜心研究、久久为功。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前沿领域超前部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持续发力,夯实学科根基。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脑科学、深海深空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支持跨学科研究,在交叉地带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重视冷门学科和“绝学”发展,防止基础研究功利化倾向。
完善评价体系,营造潜心研究的环境。基础研究难以短期见效,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标准来评价。要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评价机制,实行长周期评价,减少频繁考核。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给予科研人员充分信任和自主权,让他们心无旁骛地从事探索性研究。
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战略科技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必须靠自主创新。四中全会强调“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就在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攻方向。
聚焦战略必争领域,实施重点攻关。要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系统梳理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短板,建立“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聚焦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高端医疗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定攻关路线图和时间表。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加强前瞻部署,力争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不能搞面面俱到,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若干战略领域形成比较优势。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最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痛点。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产学研力量联合攻关。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良好生态。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攻关组织化程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单靠一家一户难以完成。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功能定位,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攻关格局。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打破体制壁垒,确保重大项目高效推进。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创新既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制度创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作为重要目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破除束缚,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
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改革科研项目形成和管理机制,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扩大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推行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提高间接费用比例,让科研人员有更多资源用于科研本身。简化报销流程,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让科研人员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让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打通创新链产业链。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作用。要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让科研人员有更大动力推动成果转化。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提供全链条技术转化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将技术交易额、成果转化绩效等纳入评价体系。发展科技金融,引导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投向早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构建协同创新格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区域布局,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渝、武汉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多点支撑的创新格局。推动东中西部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区域创新协作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建立央地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的创新体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创新格局。
四、建强创新人才队伍,筑牢智力支撑根基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归根结底要依靠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加强战略科技人才培养,打造领军力量。实施战略科学家培养工程,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发现和培养战略科学家。支持战略科学家领衔组建创新团队,赋予其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实施青年科学家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让更多青年才俊挑大梁、当主角。破除论资排辈观念,不拘一格降人才。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赋予科研单位更大的人才评价自主权。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四唯”倾向,不把论文、专利、帽子等作为限制性条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身份、地域、所有制等壁垒,促进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合理流动。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工资、奖金、股权等多元化激励方式,让科研人员的收入与贡献相匹配,有体面的收入、良好的工作条件、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和居留政策。为外籍人才在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在医疗、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保障。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要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重视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五、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在开放中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具有全球性特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国际合作中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主动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清洁能源等全球性挑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拓展民间科技交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鼓励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支持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促进技术双向流动和协同创新。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学习先进经验、提升创新能力,但绝不能依赖他人,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化国际人才交流,集聚全球创新智慧。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选派优秀青年科学家到国外一流机构访学深造,开阔国际视野。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促进人才、技术交流。同时要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协作能力。
统筹开放与安全,维护国家科技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加强科技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建立健全技术安全审查和出口管制制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重要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保护。在开放合作中划定红线、守住底线,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坚决不能让,对可能危害国家利益的合作坚决说不。同时要坚决反对科技霸权主义和单边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在开放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合作中维护国家科技安全,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理念、体制、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的创新思想,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深化体制改革、建强人才队伍、扩大开放合作,以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作者:谢洪明、魏京柔,四川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破性技术创新中企业竞合的机制与政策设计研究”[24&ZD081]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