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加速重构全球经济结构、社会治理模式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突出应用导向,将人工智能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性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持续迭代,通用人工智能探索逐步深入,具身智能与实体应用结合加快,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奠定基础。同时,人工智能应用正从融合渗透转向生态协同,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全面延伸,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产业核心生产要素,将重构产业链条与价值链。自2017年我国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推动产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及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召开、“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这些都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技术—应用—政策”协同演进的新阶段。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民生赋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一系列难题。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加速的同时,规则缺乏、数据治理困难、伦理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须构建系统性的发展规划与治理框架。从供给侧看,短板弱项较多,特别是高端芯片和基础软件被“卡脖子”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同时,目前人工智能的能耗与计算成本较高,大规模训练需消耗大量电力,还需要高性能的服务器集群和大容量的存储设备,这些都推高了企业经营成本。从需求侧看,人工智能的应用潜能释放较慢,应用场景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应用场景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应用的企业落地率不高,一些人工智能应用还停留在辅助性的表层场景,难以切入企业核心生产系统,整体应用效果不及预期。从治理侧看,人工智能的规则标准亟待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尚不健全,数据伪造、算法歧视、侵权等问题频发,训练数据污染与滥用可能带来结果错误、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
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要从科研生态、产学研协同、政策支持等多维度发力,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第一,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类脑计算、量子机器学习等长期研究,支持企业牵头建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第二,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和6G等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更强大的技术合力,推动跨领域创新。我国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工程化能力,需要强化需求导向,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反向驱动科技创新,以产业需求倒逼人工智能企业优化技术供给。第三,推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突破研发设计、智能生产、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工业生产决策大模型和场景化专用模型,推动传统产业产品创新迭代和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支持人工智能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通过大模型、大数据和大算力等技术推进人工智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潜在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形成人工智能领域新质生产力增长极。第四,构建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技术、产业、安全、伦理、社会等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动数据相关标准研制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在确保隐私前提下,建立行业数据池,搭建数据交易平台,培育专业数据服务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打破数据壁垒、规范交易规则、提升流通效率,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大市场。(作者:李锋,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