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怎样实现有机衔接?答案蕴含于深度融合的闭环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错配”已成为当下就业市场的核心矛盾。一方面,企业急需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极为短缺,“一才难求”;另一方面,部分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慢就业”的困境。
据统计,预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我国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处于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更是达到2以上。这种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时间差”和“结构差”。
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打破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将“产教融合”从单一的实习合作升级为贯穿招生、培养、就业全流程的“闭环链”。本文将基于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提出构建这一闭环链的“五个一”途径。
一、动态调节机制:招生计划与产业需求协同共振
高校专业设置的“固化”与产业需求的“动态”,是导致“供需错配”的起始因素。过去,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依赖传统经验,缺乏对区域产业图谱的动态跟踪,从而导致“招生即滞销”的恶性循环。
动态调节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产业需求—招生调整”的直接关联。高校需联合地方人社部门、行业协会,定期绘制区域重点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图谱”,并依托毕业生就业去向大数据系统,形成“专业健康度报告”,以此作为专业调整的核心依据。
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该学院通过“政企校”三方联动,搭建产业需求实时感知网络,组织“需求调研专班”前往企业走访,精准确定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和人才需求。
教育部近年来积极推进这一机制,去年本科层面新增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国家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同步撤销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饱和专业1670个,调整力度创下近年新高。这种动态调节机制从源头上确保了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协同共振”。
二、嵌入式培养模式: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无缝对接
传统的“理论教学+毕业实习”模式,往往使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知识无法应用、技能未达标准”的尴尬局面。而“嵌入式”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将企业的岗位标准、真实项目、工作场景全面“嵌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合肥工业大学与小米集团联合打造的“小米工程师训练营”是这一模式的典型范例。项目实施两年以来,举办训练营2期,培训学员600余人,首期训练营结营学员中100余名毕业生与小米、华为、美团等企业签约。
具体而言,嵌入式培养通过三个层面落实:
企业导师嵌入课堂:高校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主讲与岗位直接相关的核心课程。
真实项目嵌入课程:将企业的在研项目、技术难题转化为学生的课程设计和实训任务。
学生团队嵌入产线:组织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
西南石油大学与通威太阳能公司的合作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模式的成效。企业深度参与50%以上专业课程的开发,联合推出12门定制课程,并将生产线技改课题转化为学生毕业设计内容。近三年,该“订单班”累计培养600余人,学生参与完成的47项技术改良方案中,12项已应用于企业生产一线。
三、双导师师资池: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更新
嵌入式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一支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了解行业实践的师资队伍。过去,部分高校教师存在“从校园到校园”的问题,对行业最新技术了解不足。
“双导师”师资池的构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高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更新知识体系;二是引进行业人才担任企业导师。
烟台黄金职业学院明确要求教师每5年需累计完成6个月企业实践。这种机制保证了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的紧密结合。信息工程系主任孟庆岩表示,系部实施“双轨机制”,将教师赴企实践与引进企业师资相结合,形成“双导师制”,使学生能够实时接触前沿技术。
双导师模式的价值在于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的同步更新”。企业导师将行业内的新技术、新规范及时引入课堂,而高校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后,将最新生产工艺与检测技术融入教学,确保学生所学技能始终与岗位需求保持一致。
四、数字化匹配平台: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
即便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仍可能导致“学生找不到合适岗位、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数字化匹配平台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精准匹配。
浙江大学通过“数字+”工具设计,整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库、企业技能画像与学生个性化档案,利用动态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从匹配到精准智配。这一平台构建了“数据挖掘—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反馈优化”的全链路闭环,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更精准的就业推送。
数字化匹配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就业率,更在于反向推动教育优化。平台将岗位需求中高频出现的技能点与高校课程设置进行对比,生成“课程适配度报告”,推送至高校教务处,提示更新课程内容。
从教育部层面,截至2025年6月,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已组织2000余所高校与2300余家用人单位开展项目对接,立项达4.5万个。第四期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共有3387家企业提供合作项目115,000项,已有1771所高校申报合作项目13,000项。这种大规模、系统化的对接平台,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资源与就业机会的深度整合
单个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受限于资源规模,难以构建长效机制。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地级市或重点产业链为单元,整合“高校+龙头企业+中小企业 + 政府”等多方资源,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川省光伏产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是这一模式的典型范例。该基地围绕国家“双碳”发展战略,高校与企业携手打造“课堂、产线、研发”一体化培养场景,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副院长王平指出:“结合光伏产业链相关企业反馈,持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贯通‘本—硕—博’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
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作主要通过三个“共建”来实现:
共建产业学院与实训基地:依托龙头企业联合本地高校共建特色学院,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高校负责人才培养。
共建技术攻关平台:整合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市场优势,针对区域产业链共性技术难题组建攻关团队。
共建就业服务体系:企业将招聘、培训环节前置到校园,通过“订单班”“定向培养”等方式提前锁定人才。
这种共同体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多方共赢”:高校获得稳定的实训基地与就业渠道,企业获得定制化的人才供给,政府缓解区域就业压力,学生获得从学习到就业的“一条龙”保障。
“五个一”路径的实施已初步显现成效。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初步构建的“产业需求精准捕捉+人才供给靶向培育”的双螺旋联动体系,使就业质量得以稳步提升。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兴通讯共建的“菁英班”,近五年有近五百名毕业生入职中兴通讯。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路径不能仅停留在“试点探索”层面,而需通过制度加以固化:将动态调节机制纳入高校办学质量评估体系,将嵌入式培养模式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导师师资要求纳入教师考核。
只有当产教融合的“闭环链”实现常态化运行,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岗位之间的“时间差”“结构差”才能逐步消除。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终将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 白延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