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金融监管部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一系列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支持举措。一年以来,财政、金融、产业等“一揽子”大力度、超预期政策扩围增效,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并持续优化,有效发挥市场低估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相关政策成效显著,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长钱长投”力度不断加大;公募基金改革方案落地推进、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高。“一揽子”举措支持我国资本市场稳中向好、提质增效。
市场信心显著恢复,主要指标全面回升。“一揽子”政策实施一年来,主要市场指标同步改善,资本市场运行重心逐步企稳,市场预期显著改善。一是市场成交活跃度明显提升。今年开年以来,A股单日成交额多次突破3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投资者市场参与热情有所回升;二是市场融资功能稳步恢复。截至9月25日,今年A股市场IPO融资规模已接近75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7%,再融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加畅通;三是风险偏好逐步回暖。融资融券余额于9月22日升至超2.4万亿元,较政策出台前增长超过76%,杠杆资金入市积极性大幅提升;四是指数表现总体企稳向好。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在多重利好支撑下止跌回升,沪深300指数较2024年9月政策出台时上涨超过40%,体现出市场信心的系统性修复。
中长期资金稳步入市,市场基础更加稳固。“一揽子”政策着力推动“长钱长投”,有效改善我国资本市场资金结构,切实增强资金结构性韧性。一是多类长期资金加快入市。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进一步优化,养老金、年金和社保基金持续加大权益配置。截至2025年8月底,中长期资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达21.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近28%;二是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公募基金“三年考核”机制实施,进一步引导基金公司强化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扩容,打通了制度堵点;三是资金行为趋于理性。数据显示,中长期资金持仓集中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能源转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家产业政策形成良性互动;在市场波动阶段,中长期资金逆势加仓,资本市场“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高,资本市场生态持续优化。一年以来,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同时,监管部门完善适配“长钱长投”的资本市场生态,多措并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塑造了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良好市场生态。一是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投资价值日益凸显。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同时出台“并购六条”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转型升级,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鼓励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鼓励上市公司及股东开展回购、增持,强化投资者回报、增强投资者获得感;二是“优胜劣汰”的退市常态化机制加快推进。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26日,A股年内共计52家上市公司退市,优胜劣汰机制有效运行,市场生态持续优化;三是投资者结构趋于理性。机构投资者占比持续上升,公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管理规模稳步扩大,推动市场由“散户市”向“机构市”转型。
服务新质生产力能力增强,稳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等政策落地推进,通过允许具备关键核心技术的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对前沿领域创新型企业的包容度和支持力度。一年来,北交所与科创板融资规模持续增长,资金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重点受益领域。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层面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通过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机制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政策效果加速由“政策驱动”向“内生动力驱动”转变,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的内生需求不断增强,创新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形成,资本市场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祉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24XNN005]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