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日益复杂和严峻的网络安全事件,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反病毒软件等传统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网络安全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安全保险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应运而生,为应对网络安全风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应对方案。网络安全保险通过将潜在的网络安全事件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在降低损害影响的同时激励被保险方加强安全防护。近年来,网络安全保险的发展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202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和金融服务融合创新,将网络安全保险作为提升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的关键举措。
一是科学把握网络安全保险理论内涵。根据《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保险应用指南》,网络安全保险是指对企业或个人因发生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相应法定责任给予赔偿保障的一种财产保险产品。网络安全保险的保障范围涵盖可承保的网络安全事件和可能产生的损失类型。
损失类型分为第一方损失和第三者责任两类。第一方损失是指被保险人自身因网络安全事件遭受的损失,包括营业中断损失、应急响应费用和网络勒索损失。第三者责任是指因网络安全事件导致被保险人对第三方的赔偿责任,主要包括数据泄露责任、网络安全责任和媒体责任。
二是网络安全保险的功能,包括保前风险评估功能、保中风险控制功能、保后响应与理赔功能。在保前阶段,网络安全保险发挥风险评估功能。这一功能的核心在于帮助保险公司和投保企业共同识别、分析和量化可能存在的网络安全风险,从而为承保决策、保单设计和定价提供科学依据。与传统财产保险不同,网络安全保险面对的是动态、复杂的网络威胁,其风险评估方法更强调业务场景的结合和创新性,如安全评级与风险量化等技术。安全评级技术基于主动安全探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应用和基础设施进行快速安全检查,并用定量分值或等级来直观体现网络安全健康状况。
在保中阶段,网络安全保险发挥风险控制的功能。这一功能的目的在于通过预防和管理手段,提高投保企业的风险减量能力,降低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潜在损失,从而实现“防患于未然”。保险公司对被保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持续监测与管理,动态掌握其风险变化情况。一旦发现被保企业存在潜在威胁,保险公司会立即下发整改通知,敦促被保企业进行系统加固、漏洞修补和配置优化。同时,保险公司组织被保企业开展安全意识培训和防灾防损演练,帮助企业员工提升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建设,企业能够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之前识别并解决问题,从而把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在保后阶段,网络安全保险发挥响应与理赔功能。这一功能的重点在于当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保险公司不仅提供经济赔偿,还通过应急服务帮助企业尽快恢复,降低被保企业的损失。保险公司组织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或第三方安全机构,为遭遇网络攻击的企业提供应急响应支持,包括事故的隔离与控制、入侵溯源、数据恢复、系统修复等,以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减少损害和停机时间。
三是网络安全保险既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切实的经济保障,又是支撑网络强国战略、维护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在居民层面,网络安全保险有助于提升全民防诈意识和风险意识。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恶意扣费等事件频发,给居民的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4年全国法院共审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万件,涉案人员达8.2万人,同比增长26.7%。网络安全保险逐渐成为提升个人网络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4年面向居民累计落地反诈险保单超200万单,总保费达2400万元以上,保额超1000亿元。尽管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网络安全险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保险公司已开始推出个人数据保护产品,帮助投保人在遇到隐私泄露、账号被盗等事件时获得经济补偿。这类保险产品通过赔付案例的宣传,能够提升全民的防诈反诈意识,促使社会各界更加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
在企业层面,网络安全保险有助于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提升企业风险减量能力。一方面,随着企业在生产、运营和管理中对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提高,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业务中断等风险成为制约数字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保险为企业引入了新的安全认知和资金杠杆,使企业能够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开展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更好地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另一方面,网络安全保险把传统的“事后补偿”模式拓展为“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赔偿”的全链条风险减量模式。这一模式使得企业在事故发生前能够识别并消除潜在风险,在攻击发生时能够及时应对,从而有效降低被保企业的损失并提升其风险减量能力。
在国家层面,网络安全保险是支撑网络强国战略、维护国家安全的“压舱石”。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能源、交通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一旦这些关键领域遭受攻击,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以及公共利益。网络安全保险作为支撑网络强国战略的关键一环,能够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韧性。其作用不仅在于提供风险转移机制,更在于通过激励与约束,引导金融、能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及其产业链筑牢安全防线。由此,国家安全治理能够从传统的被动防御逐步转向主动的风险管理,为数字经济的稳定运行构筑坚实的“防火墙”。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网络安全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保险业与网络安全产业能够进一步打破壁垒,形成保险、技术、服务、监管等多方力量协同共治的数字安全新生态。(作者:曾燕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保险学术委员会委员;王雨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