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是中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加强其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对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全国碳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碳市场通过“碳定价”这一核心机制,为碳排放赋予了经济成本,从而将气候变化的外部性内部化。其作用原理可概括为:一是发现成本,激励减排。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合理的碳价格,清晰地向企业传递“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信号。企业会自发选择成本最低的路径进行技术改造、能效提升和能源转型。二是优化配置,引导投资。碳价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从高碳行业向低碳领域流动,为绿色技术创新和清洁能源项目提供明确的经济预期和投资动力。三是倒逼结构,促进升级。通过不断提高减排要求(如收紧配额总量),倒逼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最终推动整个产业结构迈向绿色化、低碳化。
当前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成就与存在的挑战。2021年,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如今覆盖范围已扩大到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亿吨。挑战与待加强之处有:一是行业覆盖范围有限。目前,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四大行业已纳入全国碳市场,而在国家重点控排行业名单里仍有四大行业待入,分别为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二是配额分配机制有待优化。目前主要以免费分配为主,有偿分配比例较低。需要逐步提高拍卖等有偿分配比例,更好地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三是交易主体和品种单一。目前主要是控排企业间的配额交易,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不足,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市场尚未开放,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有待提升。四是数据质量基础需夯实。准确可靠的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是碳市场的生命线。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监管,杜绝数据造假,确保公平公正。五是碳价信号机制尚不完善。当前碳价水平及波动性尚未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减排成本,对企业长期投资的指导性有待加强。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核心路径。为了最大化发挥碳市场的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加强:一要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制定明确路线图,分期分批将前述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在全经济范围内优化减排资源配置。迫使所有高碳行业直面减排压力,全面推动工业领域的绿色革命。二要优化配额分配机制。从基于产量的“基准线法”逐步过渡,并稳步提高配额的拍卖比例,增加政府收入用于支持绿色转型项目。让碳成本更直接地影响企业决策,并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资金支持。三要丰富交易主体和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引入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并加快发展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功能,形成更稳定、可预期的长期碳价,引导巨额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四要强化数据质量与监管能力。充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核查(MRV)体系的智能化、透明化和防篡改能力;建立严厉的处罚机制。维护好市场信誉和公平竞争环境,这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五要推动市场互联互通与国际化。积极探索国内碳市场与绿色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的协调衔接;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探索与国际碳市场的连接。进一步形成政策合力,避免多重监管;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中的话语权,助力中国产品突破国际“碳壁垒”(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六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升级为更高阶的法律,为碳市场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保障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确保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迈向全面绿色转型的催化剂。全国统一碳市场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平台,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催化剂”和“指挥棒”。建立全国碳市场的本质,是通过“看不见的手”重构经济发展逻辑——让低碳行为有利可图,让高碳行为付出代价。加强其建设,对企业而言,是从“被动减排”到“主动转型”的观念革命;对产业而言,是从“黑色增长”到“绿色崛起”的结构重塑;对国家而言,是从“环境约束”到“创新红利”的发展跨越。随着市场覆盖扩大、机制完善、活力提升,全国碳市场将成为撬动百万亿元级绿色投资的“支点”,推动风电、光伏、氢能、碳捕集等技术加速突破,引导衣食住行等消费模式向低碳转变,最终实现“发展与降碳”的双赢。这条路或许充满挑战,但正如欧盟用20年将碳市场打造成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工具,中国也必将通过持续深化碳市场建设,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让“双碳”目标从承诺变为现实。(作者:黄燕芬,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