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增强国内大循环韧性

2025-08-13 11:39:23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上指出,要全方位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韧性;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笔者认为,这一政策动向,既是落实中央“做强国内大循环”战略的具体部署,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激活内需潜力的务实举措。

  一、中央战略部署与现实需求的双重驱动

  5月15日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要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经济循环的质量和层次,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高效联通,以国内大循环更好牵引国际循环。会议强调做强国内大循环重点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完备、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等。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当前经济运行的关键矛盾——内需不足与周期性压力仍是主要痛点,尽管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8%,但消费与投资修复仍需政策加码。在战略部署和现实需求的双重指引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成为把“战略蓝图”转化为“现实动能”的重要载体。

  二、政策协同支持扩大内需潜力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投放不是“单兵突进”,从政策协同看,其资金投放与“两重”建设深度绑定,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基本下达完毕,这些资金正锚定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加速落地,为经济长期发展打基础、攒后劲。2025年,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直接激活居民消费潜力。两者一“长”一“短”,既通过“两重”建设稳住经济基本盘,又以消费刺激填补需求缺口,形成“远近结合”的政策合力。

  三、多部门联动放大政策效应

  政策效果的“乘数效应”取决于财政、产业政策的深度协同。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日在《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将“加快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激发居民消费意愿与企业经营活力,与金融工具形成“1+1>2”的叠加效应。产业政策则聚焦“供需适配”,7月28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明确,将制定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助力扩大消费行动方案,加快人工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智能穿戴、无人机等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推动制定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扩大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笔者以为,这种“技术赋能+产品供给+消费场景”的协同,既能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又能通过供给升级引领需求升级,形成“生产-消费”的正向循环。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加快设立,是政策层面对“如何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韧性”命题的进一步破题——新型工具的投放解决“钱从哪来”,通过政策共振解决“钱怎么用”,通过部门协同解决“钱用得好”,从而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更能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持久韧性。而经济韧性,不是靠短期刺激“撑”出来的,而是靠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靠市场活力的不断激活“长”出来的,而在此过程中,政策工具的创新与协同,正是有效的“催化剂”。(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24XNN00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镜榕
审核:王明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