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2025-2027年)》及时出台很有必要,是国家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战略举措。
推进全国托育服务质量提升必要性。一是应对人口发展的战略需求。随着三孩政策推进和老龄化加剧,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成为家庭普遍需求。据统计,我国现有3岁以下婴幼儿约4000万,但普惠托位缺口仍达2000万个。此次行动将“每千人口托位数4.5个”纳入目标,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等方式,计划新增普惠托位66万个,直接回应了家庭“托育难”的痛点。黑龙江、浙江等地实践表明,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政策,可使普惠托育价格下降26.5%,显著减轻家庭负担。二是有利于破解托育服务发展瓶颈。当前托育行业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城乡差距达4: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二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备案率不足30%,部分机构存在安全隐患;三是专业人才短缺,从业人员持证率不足50%。行动方案通过建立跨部门监管机制、实施服务质量自评制度、推进医育结合等措施,系统性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例如邢台市建立的医育结合签约服务,为婴幼儿提供生长发育监测等12项专业服务,有效提升了服务科学性。三是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托育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经济乘数效应。每增加1万个托位可创造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教育、医疗、餐饮等关联产业发展。2025年中央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托育建设,预计三年行动将撬动社会资本超500亿元。浙江普惠托育改革试点显示,每投入1元财政资金可带动社会资本3.2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四是有利于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托育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婴幼儿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指数。行动通过建立“10分钟托育服务圈”、推广社区嵌入式托育等模式,构建起“政府主导、社区协同、家庭参与”的治理新格局。石家庄市桥西区普惠托育园通过场地租金减免,将托费降至2000元以下,入住率达95%,形成可复制的社区服务范式。这种“家门口的托育”模式,既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五是深化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行动充分借鉴日本“育儿支援金”、北欧普惠托育体系等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政策工具。例如将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已提至2000元/月),推动辅助生殖技术医保覆盖,这些组合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育支持体系。广西、深圳等地通过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探索出“医、育、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国际婴幼儿照护标准制定提供了中国方案。
综上所述,这项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不仅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关键一环,更是推动我国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跨越的重要里程碑。通过标准化建设、专业化服务、数字化赋能,必将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监管严格的托育服务网络,为婴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以总体要求回应民生关切的战略部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出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我国三孩政策的深入实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24年全国托育服务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但行业发展面临着“有需求无供给、有供给无质量”的双重困境。该行动方案的出台,既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幼有所育”民生工程的具体实践,更是应对人口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举措。该行动方案以“安全、规范、优质”为核心导向,确立了“1+3+5”的总体框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协同的三方机制,实现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智慧化的五维提升。这种顶层设计既回应了家长对“带娃难”的现实焦虑,更着眼于培养新时代婴幼儿全面发展的长远目标。
主要目标是构建质量提升的四梁八柱。一是关于规范化建设目标:通过三年行动,实现托育机构备案率从2024年的38%提升至75%,建立覆盖全国的托育服务标准化体系。以浙江省“未来社区”托育试点为例,已制定涵盖安全防护、课程设置等12类48项地方标准,使机构合规率提升至92%。二是关于专业化发展目标: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育100个国家级示范托育机构,培训10万名专业照护人员,建立500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上海“托育师”职业认证体系已培养专业人才3.2万名,薪资水平较传统家政人员提高40%。三是关于医育融合目标:普遍建立“1+X”服务网络,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X个托育机构,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等服务。成都市试点“儿童保健医生进托育”项目,使婴幼儿健康档案建档率提升至95%。四是关于智慧化升级目标:建设国家托育服务监管平台,实现机构信息公示、家长评价、风险预警等功能。深圳市“托育云脑”系统已接入1200家机构,实时监测覆盖率达100%。
以重点任务破解行业痛点和难点。一要构建质量自评体系。积极开发全国统一的托育服务质量评估工具,包含安全管理、照护水平等6大维度32项指标。杭州市试点“机构自检+第三方评估+家长评议”三维评价,整改完成率达98%。二要迭代升级标准体系。通过制定《托育机构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等12项国家标准,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江苏省率先出台《托育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规范收费行为,使家长投诉率下降65%。三要创新医育结合模式。通过推广“15分钟健康照护圈”,将托育机构纳入社区健康服务体系。青岛市建立“托育机构-社区医院-妇幼保健院”三级联动机制,实现急重症转诊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四要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托育专业进高校”计划,全国已有58所高职院校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北京市推行“学历教育+职业认证+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专业人才供给量年增长35%。五要着力建设智慧监管平台。构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系统,运用物联网、AI识别等技术实现智能监管。广州市托育机构“阳光厨房”覆盖率达100%,家长满意度提升至91%。
以实施路径系统化推进的创新机制。一要实施“三级联动”责任体系。建立中央财政专项奖补、省级统筹规划、县级具体实施的推进机制。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安排3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托育设施建设。二要实施“红黄蓝”分级预警制度。开发托育机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安全隐患、服务质量等指标实施分级管理。郑州市试点以来,高风险机构整改率达100%。三要推广“揭榜挂帅”创新机制。针对托育服务关键技术难题,设立5000万元专项科研基金。中国疾控中心牵头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标准研究”项目已形成23项专利成果。四要建立“信用+监管”的长效机制。普遍建立托育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将备案情况、家长投诉等纳入信用档案。宁波市信用评级A级机构享受税收优惠,带动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提升20%。
通过保障措施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一是落实财政金融协同支持。计划设立国家托育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建设银行推出“育幼快贷”专属产品,利率较基准下浮20%,已发放贷款12亿元。二要落实用地用房优先保障。将托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新建居住区按每千人口10个托位配建。上海市通过“城市更新+托育”模式,利用社区商业配套建设普惠托位2.1万个。三要数字赋能精准施策。积极开发托育服务大数据监测平台,实时掌握托育机构运营、人员配置等动态。四川省平台接入1.2万家机构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四要落实社会力量协同参与。鼓励国企参与托育服务,华润、保利等央企已布局社区托育项目。推行“时间银行”互助托育模式,苏州市累计存储服务时长超50万小时。
综上所述,该行动方案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托育服务进入质量提升的快车道。到2027年,预计新增托位200万个,专业照护人员达300万人,婴幼儿早期发展干预覆盖率提升至85%。这不仅能有效缓解家庭育儿压力,更将为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的跨越中,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的亮丽篇章。(作者: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