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3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同济大学在上海共同举办第三届国际传播同济论坛。围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更有效力国际传播相互赋能”主题,来自政府部门、高校、智库、企业、媒体、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40余位专家和嘉宾,深入展开国际传播实践梳理和学理探索,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献计献策。论坛同期举办了“通达四方 连接世界——中国桥梁的故事”图片展。
与会专家围绕“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多维赋能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两个议题,共话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建议。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指出,当今,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际传播工作十分重要,公共关系大有可为。通过回顾利用公共关系改善当年上海浦东开发国际舆论环境的实践,他认为要进一步扩大公共关系的概念和应用范围,要善于走出去、请进来,与国外政要、知名人士、媒体记者、企业家广泛接触,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让国外理解真实的中国和真实的人民,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连锁反应和传播效果。他强调,要善于发掘公共关系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抓住国外想了解中国的线索,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主动宣介。例如,当年国外把上海当作了解现代中国的一把钥匙,他以此为契机,主动设置“亚太经济走廊”的议题,既彰显投资上海的优势地位,又体现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他指出,要善于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针对外国受众,用大家能接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他建议在高校开展公共关系、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通识教育。
原文化部副部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伟认为,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可以有效助力中国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标志性的精神特征,通过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强大的资源和力量;中国优秀文化思想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价值,是世界上有识之士的共识,使我们更有信心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文化思想的当代和世界意义。他建议,国际传播要注意避免灌输说教式传播,注意宏大叙事和小故事、小道理并重,注意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统一,注意传统传播方式与新科技人工智能等手段融通赋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制造业排在全球第一位,人民币占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12.28%,是创新发展方面走得最快的国家,让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面临着西方愈来愈烈的遏制、打压,国际舆论环境仍处于西强我弱的局面。她建议,要从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的高度,提高对国际传播重要性的认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加强跨领域跨学科协作,加强国际传播。要构建有说服力、影响力、扩张力的立体化国际传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中的议题设置和立论能力,强化多元主体跨界传播能力。要用事实说话,全方位、立体化、可视化、多视角、沉浸式地展示真实的中国。
深圳大学开放与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认为,当前,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形成。中国经济呈现出新的趋势,从要素供给优势转化为市场调节优势,从制造业和货物贸易为主转向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开放为主,从少数最优转向共同利益最优。在此背景下,为推动更具自主性、系统性、引领性、安全性的对外开放,构建多渠道立体式的国际传播格局尤为迫切,需要利用多语种、多矩阵、多渠道、全媒体,提高国际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将商品和文化紧密结合,扩大人文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自贸战略研究院院长、上海海关原关长高融昆表示,三十多年来,从浦东开放开发,到自贸区、新片区、引领区建设,从世博会到进博会,从五个中心建设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海不负重托,引领中国开放和发展。上海的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树立样板,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国际传播与对外开放双向赋能的最佳案例。要加强对中国实施自由贸易战略,为新的经济全球化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力度。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贇表示,从同济的学科发展过程看中国科技对外交流发展的历程,有很多经验启示。当前,中国科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国际传播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中国科技领域已经有许多标准、范式成功融入国际话语体系。要抓紧研究科技议题、科技概念、科技语境、科技叙事的变化,充分认识并积极破解科技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的各类风险挑战。构建多元协同的对外话语传播生态,搭建多重互补的战略化表达平台、具体政策化平台和科技对外话语议题专门化平台,重塑AI赋能创造未来科技对外话语新格局,同步提升国家科技创新硬实力和科技对外话语软实力。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党委书记、总编辑王晓辉认为,对外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国际交流实践中,逐步形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系统话语表达,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等多种要素。今天的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能力、有条件、也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对外话语体系。他建议,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要找准对外传播的资源,要培养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人才;要有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寻找、提炼那些外国受众能够理解并且容易引起共鸣的内容;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高超的翻译能力;要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和营造互动的能力,要有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认为,企业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分布广、成果实、贡献大,既是内容“富矿”,更是平台与场景的“集成”。近年来依托企业所开展的传播取得了很多扎实的效果,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企业要以效果效能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补齐保障短板,形成更多共识,成为企业“标配”。他建议,中国企业海外传播应该主动用好自己的“富矿”,用宏大叙事与微观讲述相平衡的议程设置,在注重严谨的“事实传播”的同时,借助AI赋能,将前方实践升级到“事实-情感-价值”“三合一”的内容组合,不断增强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表示,随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类智库在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提升各类智库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影响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仍需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升智库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为此,她建议,更精准地开展智库研究与创新实践,以智库建设推动国际传播“讲清”“传开”“传广”:一是质量为要,强化话语叙事,对外“讲得清”;二是调研为基,推动知识共享,对外“传得开”;三是交互为媒,建设自主平台,对外“传得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提出,城市已成为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新载体、新范式,城市拥有可供传播的多种要素,以城市为对象探索中国国际传播的路径与资源,有利于构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的深度挖掘,是提升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关键。具有真正跨文化交流的城市公共空间,本身就是新型关系的创作者,传播不仅是功能性的媒介活动,更强调人与空间在线上线下相处当中的互动机制。这给我们启示,在今天的数字社会当中,在城市新的传播范式当中,如何在话语、叙事和内核上,从现代走向高尚,或者是现代与高尚话语的混合范式,需要我们做更多努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员、纪录片中心主任陈亦楠认为,要发挥纪录片作为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中坚力量作用,主动设置阐明中国问题的典型议题,对外传播中国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力与价值理念,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以直观、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对外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展示中国古老智慧与独特魅力,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呈现中国发展成就与创新活力,讲好中国对外交往的故事、诠释合作共赢的中国理念。通过不同层面的“和声”和“共振”,形成“复调传播”的多元格局。她提出,用纪录片的国际语言推动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用中国叙事美学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用东方智慧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钱竹认为,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特别是“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这类故事,能够让世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艺术与设计杂志社曾和一些地方合作,利用2024年伦敦工艺周平台策划了“和韵华夏”主题展,展示了一批中华手工艺作品,国外观众不仅十分欣赏作品独具匠心的技艺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赞叹中国手工技艺帮助人民脱贫致富,认为这样的活化才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下一步,我们要运用好艺术与设计的力量,更有温度地讲述中国在非遗传承、绿色减贫、低碳节能等领域的生动鲜活故事,让国际社会真切感受到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特聘教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葛耀君在同济论坛举办的“中国桥梁的故事”图片展开幕式上表示,中国的桥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通过“中国桥梁”这张重要名片作为案例,探讨把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与传播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精神更好融合。桥梁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起到沟通人民之间、机构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交往作用,中国桥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桥”不仅使中国通达四方,也可以连接世界,成为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夏吉宣作论坛总结时指出,这次论坛聚焦对外开放、国际传播和桥梁建设,既体现了同济论坛跨界研讨的特色,也揭示了三者间密切相关,相互借力、相互赋能、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他指出,在当前国际舆论斗争中,面对美国打造“小院高墙”的修墙行为,我们要讲好中国推动“合作共赢”的筑桥故事。
上海部分国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专家,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和艺术与传播学院的部分师生也列席了论坛交流活动。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