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9月4日电 2024年9月3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未来’明德战略对话(2024)”活动在京举办。本次对话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来自美国、欧洲等六个国家的战略学术界代表在走访上海、义乌、温州三地后,齐聚中国人民大学,与中方专家代表全面探讨中国与世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来自英国、德国、波兰等八个国家的使馆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
在开幕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致欢迎辞,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致辞。
张东刚表示,本次战略对话以“明德”为名,旨在向国际学术界展示真实的、光明的、全面的中国发展状况,明深化理论研究之德、明凝聚合作共识之德、明推进全球发展之德。希望与会学者以此为平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同频共振、同向共进。
王纲表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矢志改革开放的中国,将为世界各国带来更多机遇。中方愿意创造更多平台和机会,让各国专家学者走近中国、研究中国、解读中国,真实感受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活力,讲好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的故事,为促进人类发展美好事业贡献力量。
随后,欧洲亚洲事务研究所(EIAS)总裁顾爱乐代表外方发言。他表示,基于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现实形势,我们要以长远、全局的战略视角看待中欧关系,特别是要进一步促进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学术合作与政策对话。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瞩目,本次明德战略对话将帮助世界进一步认识真实的中国,凝聚全球发展共识,激发全球发展信心,汇聚全球发展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该环节。他表示,欢迎全球顶尖思想家和学者深入参访中国,探讨中国发展潜力与世界繁荣的关系,期待在此次战略对话中共同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发布了《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2035年趋势畅想——五国合作智库报告》《攻坚: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及2029、2035畅想》两份中英双语研究报告。报告对2029、2035年的中国进行了畅想。两项成果聚焦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主题,深入剖析了中国的发展路径,展望了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展示了中国致力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与愿景,旨在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发展路径提供新的洞见,为更好凝聚共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人大智慧。
在战略对话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与新挑战”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学与国际事务教授白轲,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前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前驻芬兰、菲律宾、捷克大使马克卿,美国威尔逊中心全球欧洲与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与国际事务教授克劳斯·拉雷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研究院原院长姚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吉特·莫尔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楼春豪,美国国防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杰弗里·格雷许围绕对话主题进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主持。
白轲认为,今天在“明德战略对话”的平台上讨论的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当前历史时期的综合概念,新质生产力和创新机制将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道路。
刘卿表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新阶段,未来将展现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国际姿态,积极与全球各国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人类历史上的辉煌新篇章。
马丁·雅克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史无前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同时也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国理解社会与个人互利共生的关系,并不像美国式现代化一样迷信市场自我调节,而是相信规制的作用。而中国制造正如曾经美国对20世纪的生产方式带来的革新一样,为世界经济带来新一代的生产革命。
马克卿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解决全球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与一些西方国家司空见惯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动乱频发形成鲜明的对照。
克劳斯·拉雷斯建议,中美要有更多的人文的交流,不仅是官员、学者的交流,更要促进民众间的交流,这能带来合作、和平。中美需要保持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沟通渠道畅通。他建议,中外都不应该过度敏感,不应因为一点波动而使局势失控。中外应一同努力,我们有很大的潜力来改善全球环境,维护全球局势稳定。
姚洋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务实”的发展理念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共产党也同样务实地进行了体制改革,不断自我革新。今天,中国在发展中积累的一些务实的方法和技术,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因此,务实主义对于国际社会也是有意义的。
马吉特·莫尔娜认为,目前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投入型转向更多地依靠生产力驱动型。这需要从产品和市场角度进行结构性改革,破除现有的一些垄断,包括自然垄断、行政垄断、市场垄断等,更好地促进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更好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对市场进行规范。
楼春豪在发言中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四大启示:首先,政治稳定是现代化的基础;其次,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尤为重要;第三,共享发展成果能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后,各国现代化道路应立足自身国情,探索独特路径。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证明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可行性,并将在全球范围内贡献和平、稳定与发展。
杰弗里·格雷许表示,教育和沟通能带来真知灼见和真正的力量,就比如这次在中国的走访,就像“婴儿迈出的蹒跚一步一样”。他认为,中美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彼此相互学习,并保持对话的关系,这将是中美未来发展的精髓所在。
在战略对话第二环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形势与新任务”中,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政策与政府学院院长马克·罗泽尔,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教授保罗·法拉赫,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杨秀,全球中国研究网络创始人、美国“中国全球战略研究所”(CGSRI)主任、卡帕多西亚大学教授图格鲁·凯斯金围绕对话主题进行发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杨清清主持该战略对话。
马克·罗泽尔表示,中美可通过类似的走访交流,重新建立互信。他强调,中美两国关系,在两国国内的理解和国外的解读存在误差,但是两国可以通过对话消除这种误解与误差。
黄汉权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见解。他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至关重要。关于如何去把握和落实深化改革的正确方法,他提出五个方面的坚持: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二是坚持改革系统性、总体性、协同性;三是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四是坚持健全改革利益平衡和成本分担机制;五是坚持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相结合。
罗思义表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变化存在诸多误解,存在误解就要交流,拒绝交流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他强调,尤其要重点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正确理清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间的关系。避免基于错误信息得出错误结论,在当前复杂局势下,应重视交流与真实信息的传递,共同应对危机,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
陈文玲表示,中国对世界提供的最大价值,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甚至未来可能奠定制度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超大规模的经济体、超大规模的市场、超大规模的制造业体系、超大规模的人口现代化、超大规模的人力资本、超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超大规模的软硬基础设施发展以及超大规模跨国经济合作格局。
保罗·法拉赫认为,当下中国和其他国家想要去重新思考全球化,而且加入更多“人”的价值。中国想要去展现自己是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对话当中的重要贡献者,也确实展现出了积极的一面。此外,他认为,中国在亚投行方面的经验应该成为一个典范,“一带一路”倡议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借鉴。
杨秀表示,中国面临的形势既有进展又有困难,包括能源和碳排放增长超预期、行业差异大、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同步增长、制造业很强但是缺少突破性颠覆性技术等。未来,国际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也是中国外交议题,期待今后在更多解决人类共同挑战的领域能有更多的合作交流和思想碰撞。
图格鲁·凯斯金认为,21世纪第二个25年的中美关系需要用竞争与合作的复杂组合予以定义。中美之间存在战略竞争,但更重要的是合作,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需要中美合作。中美两国都需要更谨慎地驾驭这种错综复杂的动态,管理冲突、利用机会实现互利和全球稳定,世界的未来需要中美彼此进行更多合作而非冲突。
3日下午,国际战略学术界代表与中方专家还与百余位中国人民大学师生进行了交流对话。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