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社会
  • 中宏网首页 >
  • 社会 >
  • 正文

全方位构建企业海外安保体系

2018-01-10 09:51:26 来源:中国企业报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一个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基本思路的安保体系建设十分必要。企业应本着底线思维的原则,增强境外安保风险管理意识,做到未雨绸缪,将境外安保风险防控作为国际化经营的先决条件来考虑,以确保境外人员和财产安全为目标,以安全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为基础,健全境外项目全过程安保风险管理机制,坚持经营与安保防控并重,构建起全方位的境外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系统化。要加强国家层面安保体系的顶层设计:国家制定指导框架,设立国别安全风险与境外安全管理监控机制,加强部级协调及应急联动反应机制,统一决策部署。要形成政府主管部门、驻外使领馆、大型企业集团、境外项目部等多层级应急联动机制。

  拓宽渠道,构建境外安全防控网络。政府主导,建立安全防控网络。企业要加强与信息情报机构、院校、研究机构、民间智库的联系,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实现情报信息汇总和共享。要充分发挥当地华人华侨及其社团组织的纽带作用。

  健全组织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境外安保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定期对安保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风险等级和风险类别,制定财产保护体系、治安保障体系、冲突保障体系、政治动荡防范体系,逐级加强安保体系建设。

  常态化。要做好中长期境外安保规划。企业要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应对策略;开展安保事件调查,并报相应级别的监管机构审核;对购买第三方安保服务、安保培训、安保操作管理及人防、物防、技防内容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规划。

  要强化安保意识,加强安保培训。要全面提升外派人员安全防范知识、意识和技能,切实做到“不培训、不派出”。

  适当加大境外安保经费投入。遵照国际经验和行业一般规律所要求的占总投资比例安排安保投入。除了必要的人防投入外,还应严格落实物防、技防等各项安全防范设备、设施。创新金融保障手段,结合企业资质设立境外安保基金。

  健全境外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境外安保资源保障与共享机制,建立境外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共享、预警、动态监测和报告机制。要重视安保人员在营地的部署与管理,提高安保设施和安保力量配备水平。

  专业化。要加大境外安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力度。组织现有科研机构和民间安保资源,搭建境外安全智库联盟,加强对“一带一路”国别风险与安保形式的相关研究,加大安保技术科研投入。

  企业要善于借助社会专业机构的力量,让安保专家进入企业,进入项目。要借助专业的外部情报机构、风险评估机构与安全培训机构的力量,落实境外物防、技防、人防措施的总体解决方案,逐步提升企业境外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建立境外安全员制度,充分发挥专业安全员的作用。专职安全员负责统筹协调境外项目的安保工作,既包括提出安保决策建议、进行安保整体规划、制订安保方案、进行内外协调、组织安保实施;也包括对安保设施的定期检查维护,及时消除安保隐患;参与对员工安全自保技能的培训,评估员工培训效果和员工自救能力等。

  产业化。以民间力量促进我国企业海外利益保护,具体讲就是要加大境外安保、评估、咨询服务机构的建设,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顾问公司、评估公司和信息情报机构。积极发展境外安保产品,加大科技投入、产品研发和生产力度,为境外安保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以境外安保基金为依托,构建起我国企业境外服务的“航母”,建立起境外安全第三方综合服务体系,包括信息情报体系、境外安全保险体系、境外安保培训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医疗救助救援体系等。

  扶持民间安保力量,发展国际化安保队伍。借鉴发达国家私人安保机构成功经验,发展国际化民营安保企业,建立安保企业协调机制,制定行为标准和行业规范。有必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各方力量,制定安保企业境外安全服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有效整合民间安保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协调机制。


编辑:韩鹏飞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