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11月15日,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在江南水乡无锡荡口古镇拉开帷幕。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省文联、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这场被誉为“纪录片界奥斯卡”的行业盛会,吸引了近3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作者、学者与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新时代纪录片的创作路径、技术革新与国际表达。
作为国内创办最早、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专业纪录片平台,本届盛典共征集作品逾千部,数量再创新高。最终推选出涵盖微纪录片、栏目、短片、长片、系列片等五大类别的“十佳”“十优”及“好作品”,并颁发多项个人与机构荣誉,全面呈现中国纪录片年度创作的广度与深度。
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全国卫视频道今年已播出纪录片1047部,总时长超3.9万小时,收视规模达715亿人次,同比增长9.3%。其中,7月至10月集中推出的抗战题材纪录片2200余集,收视规模达19亿人次。
随着AI、8K、卫星遥感等技术深度介入,纪录片创作边界不断拓展。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由航天员亲自执镜,在轨拍摄183天,用国产8K设备记录空间站日常。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自然地理类、历史人文类和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包揽收视前三,反映出观众在信息获取之外,对知识、审美与精神慰藉的深层渴求。
如何让中国故事真正“走出去”?《李叔同》总导演黄小裕将创作视为“历史的侦探工作”,团队走访海内外20余城,通过严谨考证与“旧影复刻”式再现,不仅吸引年轻观众,还推动了学术新发现。她认为:“真实的故事内核+普世的人文精神,是跨越文化隔阂的桥梁。”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认为,“紧扣16个‘强国’战略,记录中国人民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奋斗历程,讲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担当——这是全体纪录片人的历史性任务。”
近年来,荡口古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与水乡风貌,深度挖掘人文资源,活化提升文化展馆集群,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巧妙融合,成功打造成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活力的文旅新地标,为本次纪录片学术盛典注入独特的江南韵味与文化底气。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