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是海岛城市的共同命题。作为全国首个海洋经济国家级新区,舟山坐拥2085个岛屿、2444公里海岸线,正以制度创新破解“生态无价”难题。其试点探索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凝练为三重核心路径:以生态物质可持续产出激活“物质供应”经济价值,以生态系统自然调节功能挖掘“调节服务”复合价值,以地域文化与生态载体深度融合释放“文化服务”独特价值。这三重路径构建起“保护—核算—转化—共享”全链条体系,让蓝绿交织的生态秘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在“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与“星辰大海”计划双轮驱动下,成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鲜活样本。
枸杞岛贻贝:从“浮球之困”到“蓝海牧场”的价值重构
枸杞岛养殖区曾被近250万只传统泡沫浮球覆盖,其易破碎、难降解的特性导致白色碎片成为海洋生态痛点。如今,环保浮球组成的“蓝色牧场”取而代之,背后是一套清晰的“生态账本”,成为物质供给与生态保护协同增效的实践典范。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从“单一经济账”到“综合生态账”的转变。当地全力推进泡沫浮球替代工程,通过组建专项领导小组、出台3个核心整治文件、投入3642万元资金用于补助及政策支持,最终完成全部传统泡沫浮球替换,从源头上遏制了白色污染扩散。同时,依托数字化智慧养殖平台,对24150亩养殖海域、769户养殖户、885艘养殖渔船实现精准管理,为生态管护提供了量化依据。
基于这样的生态治理基础,当地构建起“量化—规范—增值”的闭环:通过养殖海域“三权分置”改革,采用一级或二级发包方式,将部分承包租金返还村集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养殖规范化发展,衍生出休闲贻贝等新型业态。这一系列实践,生动诠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东海云廊:从防洪堤坝到城市生态会客厅的功能跃升
东海云廊利用五山水利工程施工便道改建而成,全长25公里。三年前这还是一条功能单一的混凝土防洪堤。如今,它已蜕变为串联“城邑、山体、海岸、海湾、海岛”五大界面的生态综合体,覆盖定海城区70%的面积。这条蓝色“长龙”穿梭于五座山体之间,北侧湿地成了越冬白鹭的温馨家园,南侧骑行道串联起43个文脉地标,成功实现从单一防洪功能到集生态涵养、文化展示等多元价值于一身的跨越。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种树栽花,而是让基础设施具备多重价值。”项目讲解员介绍,通过1.2公里硬岸线恢复自然滩涂,种植耐盐碱植物构建“水下森林—湿地—灌草带”系统,区域生态功能显著增强。近三年来,东海云廊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80.08%,日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7%,五峙山列岛鸟类种群数量大幅增长,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物种数量创新高。
生态基底改善催生文旅价值。咖啡驿站、非遗工坊入驻,老码头遗址变身“海洋书房”,让防洪堤坝同时承载生态康养、文化体验功能。2024年1月东海云廊景区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已累计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实现“一次投入、多重产出”。
柴山岛:从“空心”海岛到文化共同体的活力焕新
柴山岛斑驳石墙上,老船板拼贴的艺术装置与百年渔网交织,留守老人的绣花绷子成民宿文创展品。这座曾因年轻人流失的小岛,通过“文化赋能+社群共建”,成了文化服务类生态价值转化的鲜活样本。
“我们要通过资源流转与要素调节,激活海岛自身的生命力。”柴山艺术度假岛发起人赵利军的实践从民生与文化双维度展开:2021年登岛后,联合社会力量改造托老所,升级后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化身老人温馨港湾;吸引近40位知名建筑设计师入驻,创新利用小岛生态资源打造场景并设计“小岛生态旅游消费券”,来置换建筑设计资源和材料供应,形成社会生态资源的闭环;整体设计以“修旧如旧”原则改造旧居,保留海岛肌理,赋予艺术交流与研学功能。
“守望时光里”计划留住海岛记忆:大学生志愿者为老人拍纪录片、整理口述史,以“时光胶囊”展览展出;村民议事会分配旅游收益、维护环境,去年人均增收8000元。如今,这里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闲置房屋流转率达90%,“专业力量+在地智慧”协同模式让文化价值转化为共富动能。
从枸杞岛生态价值量化,到东海云廊功能复合叠加,再到柴山岛文化基因激活,舟山探索形成清晰逻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心是建立“可测量、可交易、可共享”机制,物质供给靠科学核算打通补偿通道,调节服务凭功能复合提升投入产出比,文化服务借在地化创新避免同质化。
舟山的前沿命题已从“把生态算出来”,走向“把价值做出来、把收益分下去”。当核算更精准、机制更顺畅、运营更专业,蓝绿相映将转为更坚实的民生产业与城市韧性。展望“海岛大花园”未来图景——群岛相连处,生态与产业共荣;山海相拥间,文明与发展共生。(朱青 丁丽莲 图片由嵊泗县发展和改革局、舟山市定海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舟山市普陀区白沙岛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