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4月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5年4月1日),数据显示,当前有21个省(区、市)第一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在2100元及以上,8个省(区、市)第一档月最低工资标准超过2300元。
今年以来,多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为劳动者送上“暖心礼包”。4月1日起,福建省率先行动,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此次调整保留四个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2265元、2195元、2045元、1895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23.5元、23元、21.5元、20元。这一调整,将直接提升福建省众多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3月1日,广东省也紧跟步伐,调整提高该省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仍保持四类标准,其中广州、深圳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执行一类标准。广州市调整为2500元/月,深圳市更是达到2520元/月,两市对应的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均为23.7元/小时。广东此次调整,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进一步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2月1日,贵州省也加入上调行列,将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一类2130元、二类1980元、三类1890元。同时,相应提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一类22.4元、二类20.8元、三类19.8元。这一举措有助于缩小地区内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早在2025年1月1日起,四川、重庆、新疆、山西等地已完成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各地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了合理的调整方案,为劳动者筑牢收入保障底线。
在关注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的同时,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最低工资包含“五险一金”吗?事实上,各地规定并不一致。目前,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涵盖了个人缴纳的“五险一金”。然而,北京和上海则有所不同,劳动者个人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并不作为最低工资标准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需按规定另行支付。这意味着北京、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含金量”更高,劳动者在拿到手的工资之外,还能获得额外的社保和公积金缴纳保障。
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其影响不止于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的直接提升,还会带动其他一系列待遇的提高。失业保险金作为劳动者失业期间的重要生活保障,会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而增加,为失业人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医疗期内的病假工资,也将相应提高,缓解患病职工在医疗期间的经济压力。对于处于试用期的员工,试用期工资也会随之上调,保障他们在职业初期的基本生活。此外,单位停工、停业等特殊情况下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同样会因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而变多,让职工在困难时期感受到更多温暖。
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是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尊重,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随着各地持续关注劳动者权益保障,不断优化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相信将有更多劳动者从中受益,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