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2月7日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亚冬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开幕。这场亚洲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不仅为体育爱好者带来了精彩的竞技盛宴,更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冰雪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从冰雪旅游到装备制造,从赛事服务到文化输出,亚冬会背后的商机正在被各方敏锐捕捉,冰雪经济的热潮也在中国东北地区迅速升温。
冰雪旅游迎来爆发式增长
搭乘亚冬会的“冬风”,东北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迅速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地。同程旅行数据显示,进入2月以来,哈尔滨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近6成。游客的冰雪旅游热情在春节后继续释放。
此外,黑龙江省文旅厅的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2626.3万人次,实现游客花费33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23.8%。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冰雪旅游已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冰雪装备制造业加速崛起
随着冰雪魅力的火爆出圈,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等资源也被不断挖掘盘活,使得“冷资源”迸发出“热活力”。
冰雪装备制造业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负责人郝立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提到,我国已经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实现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覆盖。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约300家增长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不到5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约220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彭福伟在此前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冰雪场地设施建设保持了较快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冰雪运动场地仅有700多个,到2023年底达到了2847个,是2015年的4倍多。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冰雪装备制造企业也正加快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力图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局面。在此次亚冬会上,国产冰雪装备首次亮相国际赛事,标志着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业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外,航天、数字等新科技的应用也为冰雪装备的研发制造提供了坚实支撑,助力中国冰雪装备走向世界。
赛事服务与文化输出并进
亚冬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窗口。赛事组织、场馆运营、志愿者服务等环节催生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也推动了相关服务业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在亚冬会的加持下,哈尔滨作为东道主也肩负着传播冰雪文化的使命,消费市场也因此持续升温。
此外,冰雪文化的传播也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冰雪雕塑、冰雪摄影、冰雪主题文创产品等衍生业态,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数据显示,春节期间1月28日(除夕)到2月4日(大年初七),第二十六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累计接待游客超61万人次,其中2月1日(大年初四)单日入园游客数量突破10万人次,创历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单日入园游客数量新纪录。据悉,从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2月4日,本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累计接待游客数量突破266万人次。
挑战与机遇并存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指出,“冰雪热”的背后,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实践,也是中国经济蕴含强劲潜力的生动体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彭福伟也表示,由于我国冰雪经济起步相对较晚,在场地设施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高质量的冰雪场地不多,户外运动营地建设相对滞后,服务中心、连接道路、污水处理、充电桩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还不完善。他进一步强调,为推动补齐冰雪场地设施短板,“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渠道,支持提升冰雪运动配套公共服务水平。同时,还将冰雪旅游设备纳入了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支持范围,助力提升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的设施设备的条件。
亚冬会的到来,无疑为冰雪经济按下了加速键。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冰雪运动的普及度仍需提升,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季节性波动对产业的稳定性构成考验。如何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各方需要共同探索的课题。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