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12月初,国家医保局在江苏苏州宣布正式启动全国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意味着我国医保制度改革又迈出新的一步。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可以跨省用于本人近亲属缴纳居民医保和报销医疗费用,这一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地便利跨省流动人口的医疗需求,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目前,江苏、河北等9个省份的31个统筹区已经可以进行个人账户的跨省共济。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的“医保钱包”功能,参保人员可以轻松实现资金的跨省转移。以江苏省苏州市居民杜女士为例,她仅用不到1分钟就将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实时转给了远在河南的父亲,用于其看病就医。截至目前,已有近2.7万人通过医保钱包实现了跨省共济。
2021年,国办印发文件,明确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从职工本人扩大到其参加基本医保的“配偶、父母、子女”。今年7月,国办再次发文,进一步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亲属的范围扩大至其参加基本医保的“近亲属”。这一政策的连续出台,体现了国家对医保制度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国家医保局正在深入推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加快实现个人账户共济范围的三个扩大:从市内扩大到省内、从直系亲属扩大到近亲属、从省内扩大到全国跨省。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都已经实现了个人账户省内共济,其中23个省份已经实现了“近亲属”共济。今年1月至10月,共济人次已达2.83亿、金额369亿元。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共济,将给职工带来哪些实惠?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改革涉及3亿多名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和近10亿名居民医保参保人员。2023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收入和支出金额都超过了6000亿元,累计结余金额达到了约1.4万亿元。通过这项改革,打破了省域限制,丰富了资金的使用主体,拓展了使用深度,能够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据统计,2023年国家跨省域流动人口达到了约1.5亿人。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结余充足且规模庞大,当前人口流动规模也很大,这就使得以家庭为保障单位的个人账户有扩大使用范围的需求,可以满足跨省异地就医时支付医疗费用,进而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民生大市场。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后,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参保人群看病买药的便利性,尤其是对跨省工作和退休后在异地养老居住的人群,将大大减轻他们及其家人看病购药时的个人负担,增强待遇保障。
数据显示,目前,职工医保个人账户1.4万亿元的累计结余是一笔庞大的资金,不仅能有效提高基金的使用绩效,减轻参保人负担,提高基金使用效率,还能够增加医疗消费,为经济增长助力。
据了解,医保钱包是有效实现跨省共济的重要途径。参保人及被共济人下载“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注册登录,通过“医保钱包转账申请”,提供被共济人信息等就能完成转账。而被共济人在就医购药和居民医保缴费时,通过医保码或刷脸,就可以使用“医保钱包”进行支付。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跨省共济计划于2025年全面实现,让人民群众的医保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将使亿万家庭获得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福祉。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