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当地时间10月22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发布了《2024海运回顾》报告,揭示了全球海运贸易的最新趋势和挑战。报告指出,巴拿马运河、红海和苏伊士运河等全球海上关键咽喉要道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气候影响和地区冲突等多重因素共同动摇了全球贸易的稳定性,威胁着海上供应链的顺畅运作。
根据贸发会议发布的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LSCI),中国在全球海运连通性方面表现卓越,位居榜首,韩国和新加坡紧随其后。这一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海运网络与世界其他地区连接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其在全球贸易和物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中国的领先地位不仅得益于其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量,还与其在港口建设、航运服务和船舶制造等方面的强劲实力密不可分。
然而,全球海运贸易也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挑战。报告预计,尽管2024年全球海运贸易将在铁矿石、煤炭和谷物等大宗商品以及集装箱货物需求的推动下小幅增长2%,但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运输量却出现了显著下滑。到2024年年中,这两条运河的运输量与高峰期相比下降了50%以上。气候导致的巴拿马运河水位下降以及红海地区爆发的冲突是影响这两条运河运输量的主要原因。
主要航运路线的严重干扰给全球物流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延误、改道和成本上升,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紧张局势。一项分析表明,如果红海和巴拿马运河的危机持续下去,到2025年,全球消费价格可能会上涨0.6%。这对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来说,将是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因为它们将面临更高的价格上涨压力。
该报告还指出,尽管受到了全球海运业的冲击,但亚洲国家还是巩固了其在航运互联互通、促进贸易和推动增长方面的领先地位。特别是中国,凭借其强大的海运业和卓越的连通性指数,仍然是与全球航运网络连接最好的地区之一。在船舶建造方面,中国、日本和韩国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全球产量的95%。2023年,中国的新船交付量首次超过全球的一半,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航运市场中的地位。
尽管全球海运贸易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中国等亚洲国家凭借其在航运互联互通和船舶建造方面的优势,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未来,随着全球贸易的逐步恢复和供应链的逐步稳定,这些国家有望在全球海运市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