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记者从“滨海发布”了解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面对日寇的野蛮侵略,在我党倡导、建立并维护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经过14年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侵略者,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全国抗战中孕育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天津滨海地区人民在我党组织领导下,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洪流,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区委党史研究室)、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抗战烽火 滨城记忆》专栏,撷取天津滨海地区抗战的烽火硝烟战场、重要历史事件和英勇革命事迹,重现滨海地区人民浴血奋战、夺取胜利的英勇壮举、精神风貌和宝贵经验,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汲取力量、开创未来,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在天津海河塘沽段北岸,有一座纪念碑静静耸立,黑色的大理石底座,三根白色大理石柱组成巨大的碑身,底座上镌刻着“万人坑纪念碑”六个大字。纪念碑的寓意是:在黑色大理石砌成的坟墓下埋葬着成千上万名劳工的遗体,墓后纯白色大理石立柱似一把利剑直冲苍天,向世人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在华罪行。坟墓两边侧立的石壁表示人体被肢解、国土被宰割;一个用钢铁炼成的圆形物体通过两条铁链空悬在坟墓上方,象征着花环和警钟,它既表示对死难者的悼念,又警示后人,惨痛的历史不容忘记。
“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补充国内因大量征兵而造成的严重缺乏的劳动力,不断在中国抓捕华工,1940年又通过了一项将中国劳工输送到日本“内地”的所谓“国策”。1943年,日伪在塘沽设立了劳工收容所,是当时华北最大的劳工收容所之一,它承担着将劳工从这里经海上运抵日本本土的任务,所以它又是华北最大的劳工“转运站”。最初的收容所设在天津市内海河边德大码头附近,后来由于抓来的劳工不断暴动,为了防止劳工逃跑,才于1944年6、7月间迁到新港的卡子门内。这个劳工收容所实际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法西斯集中营,人们叫它“活地狱”。
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通过所谓的“猎兔战”等手段,从华北一带大肆抓捕中国平民百姓,然后强行塞进火车拉到塘沽,再用轮船劫往日本国内充当劳工。拉劳工的火车叫“闷罐车”,门窗封闭,不少人经不住途中饥、渴、闷、热的折磨死在火车上。即使是活下来的人进了劳工营也等于进了人间地狱,真是九死一生。日军经常以检疫为名,从劳工身上抽血,输给伤兵,还在劳工身上进行细菌试验,对在试验中发病的劳工均被列入“瘟疫”之列,全部被活活烧死。由于日本法西斯的残酷迫害,每天都有大批的劳工病死、渴死、饿死,有的则被打死、烧死,甚至有许多人还活着,就被当作死人活埋了。到底有多少劳工被迫害,谁也说不清。日积月累,死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惨不忍睹的“万人坑”。
被抓进劳工营的劳苦群众不甘心任人宰割和坐以待毙。为了求得生存,他们屡次勇敢地与敌人展开斗争。有的逃出了地狱,有的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尽管敌人壁垒森严,劳工逃跑、暴动之举始终不断。1944年6月,劳工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刘建民、范自强等组织发动劳工群众在一天午夜举行大规模暴动。劳工们用木板把灯打灭,把门岗打晕,并用木板将电网打开一个大豁口,把木板铺在电网上,一起越狱往外冲。这次暴动共有114人成功逃脱,7人惨死在日寇机枪扫射之下。
塘沽“万人坑”是日本侵略者残害屠杀中国人民的又一铁证。为教育后人永远不忘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1992年,原塘沽区政府在“万人坑”遗址处立碑纪念。市委、市政府于1994年把塘沽万人坑纪念碑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区委党校 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