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当粽叶清香撞上蒸腾的人间烟火,芦台大集率先拉开端午幸福序章。百人围聚共享千粽盛宴,糯叽叽的美味里,裹着千年民俗的鲜活传承;外国留学生们穿梭市集,学包粽子、做香囊,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触摸中国传统节日的浪漫温度;家乡“推荐官”化身云端导游,镜头一转带万千网友沉浸式“云逛”大集,让乡愁化作屏幕前的会心一笑。最动人的是跨越山海的“粽”情联动——宁河与黄南以美食为媒,黄南特色农货、手工艺品亮相大集,既助力消费帮扶,更架起民族团结的温暖桥梁。来看看这个端午节,芦台大集用烟火、文化与情谊,编织出的幸福图景吧!
黄南好物走进芦台大集高原风味与市井烟火的相遇
“来尝尝我们黄南州的卤牦牛肉,不膻不腻!”端午前夕的芦台大集人声鼎沸,不少市民趁着采购端午食材的间隙穿梭其中,青海省黄南州的摊位前早已围上了前来“尝鲜”的市民们。摊位负责人韩文海在黄南州同仁市经营青藏高原土特产品加工企业已有十余年,过去产品多在当地及周边城市销售,自黄南州与天津结对帮扶后,他多次带着牦牛肉、藏羊肉等肉制品走进天津的各个城市。此刻他递出试吃品,语气里满是自信:“牦牛肉富含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比普通牛肉高得多。”他希望借芦台大集拓宽黄南有机农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宁河百姓触摸到高原美食的温度。
此次“粽”情黄南消费帮扶活动中,黄南州工信局带领22家企业组成参展团。展团里,既有牧民合作社带来的原生态食材,也有热贡艺术工坊展示的千年唐卡技艺。
扎西正为围观市民讲解:“这幅唐卡手工绘制了八个月。”矿物颜料在画布上流淌的光泽,不仅吸引着人们驻足,更悄然架起高原艺术与市井生活的桥梁。他经营的青海勉唐热贡艺术有限公司从几人团队发展到近二十人,正努力让热贡艺术融入更多百姓的生活。
“我们想让黄南特色农副产品、手工艺品走进宁河的超市、菜市场。”黄南州工信局副局长(援青干部)盛广永望着熙攘的人群,首次走进宁河的尝试让他看到广阔市场潜力,“以后每年至少组织两到三次高原特色产品进大集。”
从草原到市集,这场消费帮扶的“破圈”行动,既是两地资源互补的务实之举,更是友谊生长的双向奔赴——当宁河的粽叶香里融入高原的醇厚滋味,黄南的特色好物也在市井烟火中找到了新的归宿,让两地的情谊在物产交融中愈发深厚。
百人共赴千粽盛宴云端 “拍客天团” 带火大集
在芦台大集,享受美食是必不可少的。由“宁河第一锅”领衔八口小锅组成的巨型锅阵火力全开,上午11时18分,一座由1000个粽子摞起的“粽子塔”蒸腾着热气新鲜出锅,飘出阵阵香甜。不少市民排队参与到共享千粽盛宴的热闹氛围中,软糯香甜的滋味与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交织,将提前到来的端午氛围推向高潮。
舌尖上的惊喜远不止于此。板桥镇盆罐庄村的摊位前,砂锅炖煮的香气勾住了往来食客的脚步:红烧肉与小龙虾在砂锅中红亮油润、咕嘟作响,虫草排骨汤蒸腾着乳白色的热气、鲜香扑鼻。
“您瞧这食材和砂锅,除了小龙虾,全是咱村里自产的!”盆罐庄村党总支副书记陈磊化身“美食大厨”,一边翻动砂锅里的佳肴,一边热情推介。他手中的砂锅源自村里传承六百年的制陶工艺,耐火性强且吸附力独特,能巧妙吸附肉类多余油脂,让每一道炖煮菜肴都呈现出鲜香醇厚、肥而不腻的绝佳口感。当食客们沉浸于味蕾的满足时,陈磊又亮出了村里的“文化底牌”。“除了美食,咱们还有非遗手工艺品、创意文创好物,陶瓷市集还能体验陶艺制作,盆罐庄村等你来打卡。”
热闹的市集里,烟火气与文化味交织成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各路“拍客天团” 云集。从街镇宣传骨干到直播达人,从非遗匠人到创客人才,众人架起手机、扛起相机,化身家乡“推荐官”,用镜头捕捉大集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大家熟悉的“造甲俊哥” 何佳俊也在大集里各种拍摄 ,这位因喜感形象走红的执法队员,曾凭借“造甲俊哥”系列短视频在网络圈粉。此次受邀担任大集推荐官,首次直播的他虽稍显紧张,却以幽默解说和接地气的互动,带着网友“云游”大集,在线观看人数一路攀升。
这场提前上演的端午盛宴,不仅是民俗文化的鲜活展演,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宁河区以 “头雁领航” 网络直播活动为引擎,通过“培训孵化+实践指导+复盘提升”的三维培育模式,让本土直播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何佳俊的“意外出圈”到如今“全域矩阵”的集体发力,网络直播正成为文旅推广、农货销售、文化传承的新引擎,小镜头汇聚大动能,为传统市集注入时代活力,也为乡村振兴勾勒出一幅 “线上线下共热闹,美食文化齐飘香” 的崭新图景。
粽叶飘香传温情多元文化共交融
端午已至,芦台大集已提前洋溢着文化交融的热烈氛围。由“我们的中国梦天津市文化进万家—‘粽香情浓・艺润端午’宁河区文艺志愿者社科普及进大集活动”拉开帷幕,这场文化惠民盛宴在芦台大集百姓大舞台精彩上演,鼓舞激昂澎湃,歌曲婉转悠扬,川剧变脸惊心动魄戏曲唱腔韵味悠长……多元艺术形式轮番登场。活动特别设置端午民俗有奖问答环节,将传统技艺与趣味互动深度融合,既传承弘扬了端午文化内涵,又营造出欢乐和谐的节日气氛,吸引了一群特殊的“观众”——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们驻足观看。
转瞬间,在百人包粽子活动现场,天津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又与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及居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在填米、裹叶、缠线的指尖动作中传递节日温情。留学生们围坐在经验丰富的“老师”身旁,专注学习包粽子的技巧。折粽叶、填糯米、放馅料、裹紧捆扎…… 看似简单的工序,对初次尝试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却挑战十足。来自也门的苏莱一边认真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一边笑着分享感受:“来中国好几年了,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包粽子,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过端午节、逛大集,这里很热闹,大家都特别热情。”
俄罗斯留学生小荷的中文名字充满诗意,她在包粽子时动作略显笨拙,却始终洋溢着笑容:“学做粽子很难,但特别有趣,来中国一年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市集活动,非常喜欢这里的氛围。”
乌克兰留学生雪晗和娜娜更是兴奋不已,23岁的雪晗连用两个“很喜欢”表达兴奋:“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亲手制作了粽子,很喜欢这里的氛围,非常热闹,更喜欢这里的人。”同伴娜娜也感慨道:“在这里不仅学会了包粽子,还能跟着大家学习中文,太有意思了!”
除了体验包粽子,外国留学生们还在非遗传承人小锁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制作了香囊。他们穿针引线,将艾草、香料装入绣着精美图案的布袋,一针一线间,一个个小巧玲珑、香气四溢的香囊逐渐成形。当端午传统习俗与异域文化在指尖相遇,碰撞出别样的文化光彩。
精彩纷呈的活动不仅让外国留学生近距离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搭建起多元文化交流的桥梁。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群体的参与,更让温暖与正能量在人群中流动传递。
粽叶的清香、香囊的芬芳、中外友人的欢声笑语,共同编织成芦台大集端午前夕最动人的图景,让这个传统节日在文化交融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李颖)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