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财经
  • 中宏网首页 >
  • 财经 >
  • 正文

天津津南区:海棠街滨香园社区以“红石榴”绘就民族团结新图景

2025-03-02 19:53:39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天津3月2日电 3月的天津津南区海棠街滨香园社区,56盏民族灯笼在春风中摇曳生辉。随着“红石榴·心一家”实践阵地正式揭牌,一场融合蒙古族舞蹈、壮族山歌与苗族银饰制作的民族文化盛宴在此上演。舞台下,62岁的蒙古族老党员戴国庆正为邻居修剪头发,动作娴熟利落。他笑着指了指身后凉亭上悬挂的灯笼,“瞧,每一盏都代表一个民族,聚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

从“陌生邻里”到“一家亲”党建品牌激活社区共融基因

3-微信图片_20250302172434.jpg

作为海棠街“三微四景”项目的重要实践,滨香园社区以党建引领破题基层治理,通过“建机制、搭平台、设载体”三管齐下,将凉亭改造成民族文化展廊,与天津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红石榴民族文化课堂”。社区党总支书记吕佳霖透露,项目启动以来,已吸引1500余名各族居民、院校师生参与,孵化出老年文艺队、青少年手工社等5支特色队伍。居民们在活动中,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更学习了很多来自少数民族人民参与抗日战争,为中国发展努力奋斗的英勇事迹。

戴国庆的故事是这一变革的缩影,2021年迁居至此的他,发现社区虽汇聚56个民族同胞,却鲜少互动。“不能让文化差异成了‘围墙’!”这位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拉上老伴,自编融合民族元素的快板节目,带着文艺队两年演出40余场。如今,凉亭下的歌声与笑声,已成为社区最动人的背景音。

从“文化体验”到“青春实践”石榴籽精神浸润新生代

3-微信图片_20250302172502.jpg

3-微信图片_20250302172525.jpg

每周二下午,党群服务中心总会传出银饰叮当的脆响。20多名青少年在志愿者指导下,将废弃餐具制成壮族手鼓、用衍纸勾勒苗族纹样。“孩子们制作的80余件手工艺品,将在‘乐享坊’义卖,收益全部用于帮扶社区公共事业。”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展示着作品,其中一幅衍纸的苗族少女画像格外醒目。“衍纸画本就是我国的非遗文化,而苗族的银饰又是这个民族最独特的象征,所以我们就选取了这样的形式,将少数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进行了有效结合。”

高校力量的注入为项目注入新动能。天津电子职业技术学院3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化身“文化使者”,既带领居民体验藏式唐卡绘画,也向社区老人学习剪纸技艺。“以前总觉得民族文化是课本里的符号,现在发现它就在生活点滴中。”维吾尔族学生感慨。

从“公益实践”到“治理创新”石榴红铺就共治共享路

如今的“红石榴”品牌已超越文化范畴,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引擎。社区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推动手工艺品市场化运营,首期义卖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反哺民生项目,拓展更多聚民心、惠民心、暖民心的项目;组建的“红石榴志愿服务队”更将反诈宣传、急救培训融入民族节庆,累计服务超800人次。

在3月的揭牌仪式上,各族居民共同种下一株石榴树,枝头挂满用汉、藏、维吾尔等文字书写的“同心结”。“这颗树就像我们的社区,不同‘石榴籽’紧紧相依,才能结出甜蜜果实。”吕佳霖说道。(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邢淑静)


编辑:王敏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