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天津11月29日电 11月29日,天津津南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全面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新闻发布会。津南区副区长罗振胜、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刘伟、北闸口镇镇长张明熠、区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赵军,为大家介绍津南区积极构建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举措和进展,并回答记者朋友所关心的问题。
罗振胜介绍:
近年来,津南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立足发展实际和具体情况,多措并举,以农业“接二连三”发展为抓手,积极构建津南特色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进行具体介绍。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津南区都市型农业发展情况。我们持续健全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深入续写“土特产”培优文章,全面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津南区是大都市的近郊区,有水林田湖草资源齐备的自然条件,有融合程度高的城镇化基础,有小站稻、设施农业、种业三条产业链的优质产业基础,有葛沽萝卜、宏程芹菜、南义葡萄等知名农产品品牌,还有京津都市圈巨大的优质市场,形成了津南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良好条件和独特优势。
一、全面拓展小站稻产业链
“一粒米”托起了一个产业,津南区作为小站稻的发源地,我们围绕“种、种、管、收、运、储、加、销、消”九要素,强链补链延链,持续做大做强小站稻产业,培育小站稻品牌。
一是持续扩大小站稻种植规模。近年来,津南区维持小站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今年小站稻种植面积达到5.82万亩,创历史新高。
二是基本实现小站稻生产机械化。广泛调动育秧大户积极性,今年以来本地小站稻基质育秧已达到120万盘,基本实现机插、机播、机收等现代化种植全覆盖,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高达4万亩。
三是加大小站稻新品种培育。目前,津南区小站稻种植品种主要为津原89、津原U99、金稻919、金稻939等。今年以来,津南区充分发挥天津市国际水稻研究院示范作用,在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试验种植小站稻优质新品种16个,全区试种面积近万亩。同时,津南区自育自繁的“津育1875”已进入植物新品种测试阶段,“津育1992”也经过了两年的区域试验,目前也进入了植物新品种测试阶段。总的来说,擦亮小站稻“金字招牌”,津南胸有成竹!
二、积极打造种业产业链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津南区着力打造“种业芯城”新高地,切实用好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的人才智力资源,调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积极性,持续强化种业核心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
一是做优做强本土种业。津南区现拥有天津金谷鑫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宏程芹菜研究所等10家种业公司,培育了农蕾系列辣椒、宏程系列芹菜、神农春系列黄瓜等一批优质蔬菜种业品种,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是积极谋划“种业芯城核心区”建设。完成种业芯城项目初步策划方案,并与多家央企进行对接。借助武汉、青岛种业展会,对接20余家种业企业,吸引其落户。可以说,做强“粮食芯”,壮大“蔬菜芯”,种业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津南区一直在路上。
三、积极打造设施农业产业链
津南区现有19个规模化设施农业园区,总占地面积7990亩。我们注重在延链补链中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果蔬的均衡供应能力,为农业产业多元化、科学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大力发展棚室果蔬种植业。依托已建的5000亩设施农业园区,积极引种质优价高的果蔬新品种,开展实用技术研究,目前,自主研发并引进瓜菜类品种15个,收集全国各类品种600余个,为后续品种升级换代奠定基础。
二是积极探索棚室水产养殖业。利用建成的298个水产大棚,发展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养殖业,延长养殖期,错季销售,吸纳周边村民就业。
三是积极盘活低效闲置设施农业。积极推动天津新发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种植君子兰、西洋参、南姜等花卉、作物,发展订单式农业,增收创效。推动天津三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津南国家农业园区,为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可以说,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津南区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情况。我们深度挖掘农村禀赋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增效、农地增值、农民增收。
一、推进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作为小站稻发源地,组织串联3家链主企业、60余家链上企业,合力打造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在相继建成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稻种繁育基地、种植新技术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又投资建设了12个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通过打造小站稻育秧基地、全自动包装设备提升、低温仓储改造、稻米加工车间改造等项目,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建链,全面振兴小站稻产业。
二、着力打造乡村旅游重点片区。紧紧围绕全市“一年见成效、两年聚产业、三年树品牌、不断出精品”的工作目标,致力于打造集科普示范、产业发展、田园休闲、旅游度假、农业生产等功能于一体“兵米文化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大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寻源稻乡·兵米小站”旅游品牌。相继举办了游古镇·乐研学、游古镇·观武术、小站农特产品(非遗美食)展、周公祠庙会等系列旅游活动,推介兵米文化,促进大众消费。
三、做实农文旅产业融合项目。津南区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文娱设施齐备,小站镇成为天津市首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镇,前进村、西小站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今年以来,津南区与北京房山区、河北保定市联合签订乡居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乡居民宿产业联盟,引领民宿产业发展。同时,我们围绕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建设,串珠成链、抱团发展,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场景。
例如,依托绿色生态屏障,绿动BOX活力街区打造了绿动星链·营地民宿,让游客流连忘返。葛沽佳沃世界推出玉米保卫战、捉虫特工队等丰收节主题系列活动,为现代农业亲子游增添了更多互动亮点和看点。双桥河镇“沽水·孙庄”特色民宿已投入运营。北闸口镇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建设一方水土游乐场项目,打造“津津乐稻”乡村旅游项目。小站镇统筹11个未整合村,分类打造赏灯、采摘、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功能多样的乡村旅游景点。
最后,再为大家介绍一下津南区在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上将要采取的工作举措。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的做法,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锻长板、补短板,努力在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上取得新进展。
一方面是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促进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津南位于“双城”之间,地处城市近郊,曾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具备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良好基础条件。我们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做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有效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津南区“津农精品”农产品品牌,做优做强小站稻全产业链,全力推进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天津市国际水稻研究院(天津市小站稻研究院)项目建设,引进推广小站稻优质新品种,加强示范引领,补链强链延链。建立健全设施农业产业链,推广种植南义葡萄、葛沽萝卜、宏程芹菜等“土特产”。深度打造“御香苑”“蔬香园”“蔬香苑”三个“津农津品”展示区,引领设施农业向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聚力建设种业产业链,加快种业芯城核心区建设,持续做好“津育1875”示范推广,推进“津育1992”原种扩繁,增强“神农”“宏程”“津健”等津南区特有种业品牌叠加共振作用。
另一方面是以推动农文旅融合为重要抓手,统筹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立足津南区“三张好牌”带来的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树立全区抱团发展理念,坚持挖潜赋能,在“土”里挖掘资源、“特”上做强优势、“产”上集群延链,积极探索“质量效益高、市场前景好、联动效应强”的农文旅、商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形成具有津南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以孙庄子村、西小站村、月桥村、义和庄村、会馆村、迎新村为发展重点探索区片开发建设模式,加快打造“兵米文化乡村旅游重点片区”。有效利用绿屏六个湾区森林资源、保留用房和可利用开发土地,适度规划建设休闲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探索林下经济,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融合产业,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道。(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