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随着2025年全国两会的临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姜耀东近日表示,建议开发检测工具,识别大学生论文或作业中是否使用了大模型生成的内容。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凭借其强大的语言生成和数据分析能力,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变革的浪潮。它为学生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大语言模型能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复杂的概念,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并且在语言学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得学习效率得到极大地提升。尤其是针对在线教育平台“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化教学的状况,大模型恰似一位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的“私人教师”。
但是,大语言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现象。部分高校已经明确禁止大学生在论文写作或作业创作中使用大语言模型,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人们对于技术应用边界的深刻思考。在借助技术创新推动教育进步的进程中,如何坚守学术研究的底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姜耀东教授提出,检测工具或技术平台还可以设置一些限制条件,比如限制生成内容的长度、增加原创性检测等措施,从而防止学生过度依赖大模型。
在姜耀东教授看来,大语言模型的诞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在教育领域所蕴含的应用潜力不可限量。面对大语言模型,大众应秉持一种理性的态度。既不能因为担忧其被滥用就彻底禁止,也不能对它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熟视无睹。通过技术约束的方式,可以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牢牢守住学术研究的底线,使大语言模型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有力助手。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