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走进山西省太原市中北高新区山西天成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成半导体”)的长晶车间里,40余台设备正昼夜不息地运转,炽热的炉膛内,碳化硅晶体悄然生长,这不仅是新材料产业的“硬核”基石,更承载着中国半导体自主化的炽热梦想。
破壁:12英寸炉火淬炼中国芯
碳化硅被称为“功率半导体皇冠上的明珠”,但大尺寸晶体制备技术长期被欧美垄断。天成半导体从诞生之初就锚定这场硬仗: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长晶炉以“腔体大、热场均匀”的优势,将8英寸导电衬底良率提升至行业前列,耐压能力突破1700V,耐温超200℃,已通过新能源头部企业严苛验证。
如今,第三代长晶炉的炉体正吞吐着炽热的能量。当传统感应炉在12英寸领域步履维艰时,天成半导体创新采用电阻炉工艺,使晶体生长速度突破0.4mm/h的行业瓶颈,微管密度降至0.5个/c㎡以下。这簇跳动的炉火,即将熔断卡在国产碳化硅产业喉间的枷锁。
革新:双轮驱动重塑成本曲线
在某光伏逆变器工厂,搭载天成衬底的器件正悄然改变着能源转换规则。碳化硅材料天生的优势在这里化为真金白银:器件体积缩小50%,能耗直降80%。而在千里之外的AR眼镜生产线,天成带来的变革更为直观——利用12英寸半绝缘衬底裁切的镜片,将单副眼镜成本从1500元压至千元关口。
这背后是双工艺路线的精密协同:电阻炉以65%的良率支撑大尺寸量产,感应炉凭借低成本特性保障基础产能。更令人振奋的是光学领域的突破:天成半导体创新引入刻蚀工艺的碳化硅光波导,仅需单层结构即可实现50度全彩视场角,镜片体积压缩40%。莫氏9.5级的硬度与490W/m·K的热导率,让AR眼镜真正告别“彩虹纹”时代。
聚变:专业镇崛起的创新引擎
一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正在中北高新区半导体材料专业镇发生。这里以专业化的产业生态,为天成半导体注入独特动能:在要素成本上,这里电价较沿海低30%,叠加小镇集约化配套,大幅压缩企业运营成本;在产业链协同上,这里集聚材料、装备、应用企业,形成“设备-衬底-器件”闭环;与太原工业学院共建的“研发-中试-量产”体系,使10余项专利从实验室直通车间,攻克大尺寸晶体开裂等行业痛点。
正是这样的创新生态,支撑天成半导体在2024年实现2100万元营收,装备销售占比高达80%,2025年已斩获上亿元订单。
荣誉墙上,“第三代半导体年度新锐企业”的奖牌与13项发明专利证书交相辉映。从“创客中国”山西省唯一入围项目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奖项,这些印记见证着天成半导体作为中北高新区半导体专业镇核心成员的崛起之路。
当第一台12英寸长晶炉即将点燃炉火时,天成人更愿将目光投向远方。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控制器里,在特高压电网的变流站中,在轻若无物的AR眼镜镜片上——那些跳动着“天成芯”的角落,正汇聚成第三代半导体革命的星河。
“从追赶到并跑,我们躬身入局。”在半导体材料这条布满技术荆棘的赛道上,天成半导体以电阻炉为笔、以碳化硅为墨,正在书写属于中国半导体人的“致广大、尽精微”。(图源:尖草坪区委宣传部)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