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蔬菜第一县”,莘县的瓜菜菌播种面积超100万亩,年总产突破520万吨,每一颗蔬菜、每一朵菌菇,不仅承载着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沃土精华,更凝结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信用守护。近年来,莘县以“信用为基、追溯为脉”,构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网,让“莘县蔬菜”成为“放心蔬菜”的代名词,更让“信用赋能”成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全链追溯:给每颗蔬菜“办身份证”
“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这根韭菜的种植基地、播种时间、施肥用药记录、检测报告全出来了,买着太放心了!”在北京某商超,市民李女士拿着刚买的“莘县韭菜”,对着二维码扫码查询后连连称赞。这背后,是莘县为特色蔬菜打造的“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让每一份农产品都有了可查、可溯的“电子身份证”。
为了织密追溯网络,莘县搭建起“四级网格+三级检测”的监管骨架:1300余名网格监管员覆盖县、镇、管区、村,各级监管机构之间既明确责任分工,又实现上下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县级农安检测中心配10辆流动检测车巡回抽检,镇街检测站深入村庄实现“每户每年至少一检”,交易市场、生产基地的速测室更是对每批次蔬菜“逢出必检”。在此基础上,莘县构建农安追溯平台,串联起网格监管、检测机构、农资门店、生产基地的数据“神经网”——执法记录、农资销售、检测报告实时上传,农户用“乐小农”微信小程序扫码就能打印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打印站点遍布收购市场、种养殖村、电商网点,年打印百余万份合格证,让散户种植的蔬菜也能“带证出门”。
更值得一提的是,莘县县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部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生产,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水肥药施用、环境温湿度等数据,生成追溯标签。这意味着,无论是销往北上广深等30余个大中城市的黄瓜,还是供应京沪市场的每日200余万斤高品质蔬菜,消费者只需扫码,就能“穿透”生产环节,看到最真实的种植信息,让“看不见的安全”变成“摸得着的信用”。
信用赋能:让安全标准“硬起来”
“之前因为一次检测不合格被划为A级高风险主体,不仅抽查频次增加,客户也少了不少;后来连续一年检测全合格,调回B级后,订单又回来了!”莘县某蔬菜合作社负责人王师傅的经历,正是莘县“风险分级动态管理的生动写照。在莘县,农产品生产主体的“信用等级”直接与监管力度、市场信任度挂钩——A级高风险主体由县、镇、村级强化监管,B级一般主体按规定期检,等级每半年至一年动态调整,“合格升档、不合格降档”的机制,让“信用”成为生产主体的“生命线”。
源头管控是信用的根基。莘县在全国首创“农药处方销售制”,农户购买农药需经农技专家或门店技术人员“问诊开方”,处方上清晰标注购买人身份证号、作物病害、药物剂量、使用禁忌等信息,独立编号、实名溯源;800余家农药经营门店全部纳入农业投入品监管平台,销售记录、库存量、门店监控实时上传,从“肥袋子”“药瓶子”源头杜绝不合格投入品流入田间。
如今,莘县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社通过“追溯+信用”认证,销售范围和收益得到明显增长;全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5%以上,瓜菜菌、畜产品等禁限用农药检测合格率100%,“莘县香瓜”“莘县蘑菇”等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同“莘县蔬菜”集体商标,共同铸就了“莘县蔬菜、健康生态”的信用品牌。(通讯员 王丹丹 付英明)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