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7月25日,“信耀齐鲁会客厅”第八期节目上线。本期节目以“从齐鲁信义到数字文明——信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邀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承略;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磊;山东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刘琳以及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韩芳,共同探讨信用文化的历史渊源、经典典故以及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溯源:齐鲁大地孕育深厚信用根基
节目开篇,王承略从历史维度梳理了信用文化的发展脉络。他指出,信用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萌芽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体现为个体间的信任与忠诚。随着历史演进,信用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夏商时期表现为人对神灵与祖先的虔诚,西周时期升华为“敬德保民”的治国理念。
诸子百家更将“诚信”思想推向纵深: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法家主张“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共同构筑起多元一体的信用文化体系。王承略特别强调,齐鲁大地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在信用文化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姜太公、管仲以诚信治国理政,推动商业、手工业、盐铁业形成诚信传统;鲁文化中,孔子、孟子将诚信视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其思想通过“五经”广泛传播,深植民族基因。
启今:经典典故照鉴当代价值
经典信用典故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张磊以生动案例展开解读。他提到,商鞅变法中“徙木立信”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信任是改革落地的基石;季布“一诺千金”的佳话与“鸡黍之约”中范式、张劭的生死践诺,则彰显了个体诚信的崇高价值。
“这些典故不仅是对古人品格的礼赞,更是留给当代的精神财富。”张磊表示,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诚信仍是不可撼动的道德准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黏合剂”,也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催化剂”,其现实意义随时代发展愈发凸显。
破局:数字时代的信用文化转型
面对数字浪潮的冲击,刘琳坦言:“城市化加速与信息传播方式变革,正让传统信用模式面临系统性挑战。”年轻一代价值观的转变,更要求传统信用观与现代理念找到契合点。他分析,数字时代信用文化呈现三大新特征:信用载体从人际口碑转向技术记录,信用场景从线下延时转向线上即时,信用评价从人情导向转向数据驱动。这些变化既带来机遇——如信用管理效率提升,也暗藏挑战——如技术滥用风险。对此,他提出破局路径:既要激活传统信用符号的当代生命力,也要借助数字手段推动信用教育融入青少年生活场景。
共建:构筑数字文明的信用基石
韩芳从数字文明视角提出新命题:“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既强化了守信激励与失信监管,也为信用违法提供了便利。”她建议,数字时代培育信用文化需从四方面发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信用文化宣传;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数字联盟,系统化推进信用教育;在多元文化碰撞中锚定信用价值观内核;依托数字技术讲好中国信用故事,增强文化认同。“数字技术越发展,越需要信用伦理的支撑。”韩芳强调,诚信精神与数字文明将在互动中共同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双轮驱动。
节目尾声,四位嘉宾共同呼吁:信用文化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灵魂与根基。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和儒家文化发源地,更应深耕信用沃土,传承信用精神,携手共建共享诚实守信的美好社会。(图文 刘洋)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