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信用研究
  • 中宏网首页 >
  • 信用 >
  • 信用研究 >
  • 正文

“信用专家谈”| 信用为“钥” 要素畅通——看杭甬温试点如何探索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新路径

2025-11-19 15:29:17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北京11月19日电(刘雪馨)国务院近期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其中,《杭甬温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试点范围包括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全域,并将“深化信用贷款、无抵押贷款、首贷户拓展等创新举措,加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信贷投放”作为资本要素改革的重点任务。

  杭甬温作为浙江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集聚高地,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既是区域经济活力的核心源泉,也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需重点服务的关键主体。信用如何为各要素流动铺路?杭甬温试点有哪些独特探索?这些实践对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何借鉴意义?围绕这些问题,本网邀请了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信用管理系系主任叶谦教授进行解读。

  “指南针”“防护网 ”——信用引导要素高效流动

  “在国务院近期批复的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中,‘信用’一词被多次提及,这充分体现了信用在要素市场中的重要性和独特作用,扮演着市场秩序‘枢纽’和资源配置基础机制的关键角色。”叶谦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

  信用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连接经济与社会交往的枢纽,在要素市场中发挥着多重独特作用。首先,信用是要素流动的“指南针”。“在要素市场中,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的流动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和路径,而信用体系则为这些要素的流动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叶谦指出,通过信用评级、信用记录等手段,市场参与者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哪些领域和项目值得投资,哪些合作伙伴值得信赖,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和社会资源向信用等级高的市场主体倾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

  信用是要素资源有效配置的风险识别和跟踪的“防护网”。一个健全的信用体系能够通过信用评估、信用监控等机制,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风险,帮助市场参与者规避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要素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信用在要素市场中还扮演着市场秩序维护者的重要角色。通过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可以有效打击失信行为,保护守信者的权益,从而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正义。同时,信用体系还能够促进市场透明度的提升,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为要素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更高要求 更大挑战——要素市场信用环境建设的优化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已实现了市场定价、自由流动,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发育还不充分,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介绍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有关情况时表示。

  叶谦分析,与商品市场相比,要素市场对信用环境有着更高、更特殊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用环境的多元协同性。要素市场涉及交易主体多元、交易内容关联广泛,例如数据要素流通不仅关系到数据供求方、数据中介和监管机构等多主体,主体之间存在多边关系、利益协调需求和信任构建问题,还会涉及所有权界定、隐私保护和安全保障等多重议题,这些都需要跨部门、多领域协同综合治理,建立更加完善的信用评估、信用监管和信用惩戒机制。

  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更突出。例如劳动力市场中可能出现的企业与劳动者的双向认知偏差、个人信息保护等情况,因此就需要更完善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同时,要素市场的交易往往涉及长期合约与高额资金,对信用体系的风险防控能力也有更高要求。

  叶谦还特别强调了政策依赖性和市场机制完善度两个方面。要素市场的发育和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需要良好的政务诚信。同时,要素市场的信用环境建设也需要与政策环境相协调,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破题解难——杭甬温探索信用赋能的创新路径

  面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浙江杭甬温试点正在积极探索信用赋能的创新路径。

  信用+金融:深化信用贷款改革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信用贷款、无抵押贷款、首贷户拓展等创新举措,加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信贷投放。”叶谦认为,这一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发挥社会信用市场基础制度优势,运用信用理念和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通过信用体系与金融工具的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叶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这项改革的核心逻辑:

  破解信息不对称与融资壁垒:中小企业常因缺乏抵押物或完整财务数据而面临融资壁垒。通过整合公共信用信息(如税务、社保等)与金融数据,可构建更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降低金融机构评估成本,为“首贷户”“无抵押贷款”等创新举措提供风险控制依据。

  赋能普惠金融数字化:优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功能(如数据互通、智能匹配),推动“信易贷”模式落地,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产品的精准对接,提升信贷审批效率。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机制:资本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需依托信用基础,通过数据共享和产品创新,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中小微企业,促进资源高效协同。

  数据融合与场景拓展:未来探索方向

  在现有举措基础上,叶谦建议杭甬温后续可能深化以下方面探索:

  一是数据融合与场景拓展。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创新应用,鼓励采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开发基于区块链的技术信贷产品,探索数据资产质押等新模式。

  二是风险控制与生态协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建立中小企业坏账快速核销机制,推广政府性融资担保“总对总”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推动金融机构、征信机构与产业平台共建生态,发展供应链金融。

  三是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推进长三角数据要素一体化,探索跨区域信用互认;健全信用承诺制、商业价值评价标准等配套机制。

  四是特色金融产品迭代。结合浙江自贸试验区优势,创新信用+贸易金融、信用+绿色金融产品,如依托GEP核算的生态信贷,强化科创金融对数字经济的支持。

  信用+新业态:赋能前沿产业发展

  《实施方案》不仅聚焦传统要素领域改革,还对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型能源等新业态新领域作出了部署安排。叶谦认为,以信用视角考察这些领域改革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浙江以信用为核心,赋能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产业,覆盖科技创新、产业金融、行业监管、数据流通等关键场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二是信用应用逐步从“通用场景”向“产业特色场景”“重大科创任务场景”拓展,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协同水平;三是打造最讲信用的浙江品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成为浙江新质生产力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叶谦以杭州数据要素流通信用规则赋能人工智能产业为例进行了说明。作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杭州率先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企业及数据交易主体信用档案。在AI数据训练、算法开发、数据交易等环节,实行信用评价与风险监控,保障数据流通安全和创新生态。信用优良的AI企业和研发机构,将会优先获得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基金支持及重大科技项目申报资格。

  叶谦还分享了宁波信用+高端制造/科研创新赋能航空航天产业链的案例。宁波作为浙江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基地,依托信用+行业监管、信用+科研创新模式,为航空发动机、卫星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企业提供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建立航空航天产业企业信用档案,将信用数据应用于科研项目申报、资质审核、财政补贴、供应链金融等场景。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享受绿色通道,优先获取政策资源、金融支持和市场合作机会。叶谦表示,这些实践规范了航空航天细分领域市场秩序,推动优质企业做大做强;信用数据成为企业获取创新资源、金融资源和承接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

  行稳致远——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评估体系

  未来在选择市场化配置改革新试点时,从提升可复制可推广性的角度出发,杭甬温试点是否应该建立试点筛选标准或评估体系?对此,叶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认为,建立明确的试点筛选标准和评估体系,能确保试点对象的选择更具科学性和代表性,从而提升经验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具体建议包括:

  建立筛选标准。参考横向与纵向比照原则,确保试点区域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具备可比性,避免干扰因素影响评估结果;设计评估指标。围绕改革目标,设定多维度数据指标,如科技创新、土地利用、人才流动等,并区分基础项与提升项,以量化试点成效;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周期性监测和数据收集,及时调整试点政策,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保证结果的客观性;结合地方实际。优先选择政策执行力强、基础条件好的区域,并预留弹性空间,允许地方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实施路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介绍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有关情况时表示:“本次部署的10个试点地区发展基础较好,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基础好、牵引性强。在这些地区开展要素综合改革试点,有助于探索各类要素资源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高效配置的路径,也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重要改革支撑。”

  杭甬温作为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正在以信用为“钥匙”,打开要素高效流动的“大门”。正如叶谦教授所言,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杭甬温地区将继续聚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通过差别化探索和系统性创新,为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示范。

编辑:刘雪馨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