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温岭双轨实践:让非遗“跳”起来 让红色“活”起来

2025-08-21 11:03:22 来源:映象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在温岭市的山海之间,一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热烈上演。近日,浙江万里学院“产文焕振兴,万里溯乡源”实践团深入石塘镇里箬村与坞根镇,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记录变化,探寻非遗活化与红色赓续如何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解锁文化振兴的“温岭密码”。

  (一)里箬村:大奏鼓从“遗产”变“资产”

  “咚咚锵!咚咚锵!”清晨的里箬村文化广场上,朝阳刚刚洒下第一缕金光,十余名身着色彩艳丽的传统服饰、脸上画着夸张脸谱的村民便已敲响了大奏鼓。鼓声厚重有力,节奏明快热烈,引得不少早起的村民和游客驻足观看。这门被誉为“中国渔村第一舞”的非遗项目,如今不仅是村里的文化象征,更成了响当当的“金名片”。

  走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和隆旧宅,仿佛踏入了大奏鼓的时光隧道。“百年鼓舞”展示厅里,泛黄的曲谱、褪色却依旧能看出精致纹样的鼓衣、锈迹斑斑却保存完好的鼓具,静静诉说着大奏鼓的前世今生——从最初福建移民带来的“哏噔敲”鼓乐,在与当地海洋文化的碰撞融合中,逐渐演变为集舞蹈、音乐、服饰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隔壁16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内,“海山讲堂”正如期开讲非遗知识,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前排,游客们则在后排认真聆听,时不时拿出手机记录要点。这样的场景每年要上演上百场,累计覆盖村民及游客超5000人次,让大奏鼓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2008年,对大奏鼓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它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了从民间自发传承到纳入国家保护范畴的华丽升格。这不仅为其争取到了专项保护资金,更推动地方政府将其纳入乡村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文化保护—政策支持—资源倾斜”的良性循环,为大奏鼓的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

  如今,大奏鼓的舞台早已跳出了传统庙会、节庆祭祀的“小众仪式”范畴,村口的文化广场、特色民宿的院落、视野开阔的滨海观景平台,都成了它展现魅力的舞台。每逢周末,这里更是热闹非凡,游客们可以跟着传承人学习鼓点、穿上传统服饰与表演者合影,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据统计,仅这一项体验活动,年均就能吸引客流量超10万人次,形成了“表演—体验—传播”的活态传承链。

  “单靠‘非遗体验游’这条线路,村里的餐饮、住宿以及大奏鼓纹样帆布袋等文创产品,一年就能增收近300万元。”村党委负责人笑着介绍道,言语间满是自豪。而更让人欣喜的是,大奏鼓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的范畴,成为了乡村社群的“精神纽带”:邻里之间因为共练大奏鼓化解了往日的小矛盾,外出务工的村民每次回乡,总要特意来看一场表演,以此寄托浓浓的乡愁。这种“文化认同—社群凝聚—乡村治理”的良性效应,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坞根镇:红色记忆化为发展动能

  “同学们,眼前这片山,曾是红十三军二师战士们浴血奋战过的地方,他们用生命和热血守护着这片土地……”在坞根镇红十三军二师纪念馆内,讲解员正饱含深情地为温岭市红军小学的学生们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馆内的“场景化叙事”设计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模拟战斗场景中,蜡像红军们举着枪冲锋陷阵,神情坚毅;英雄语录墙上,“为了信仰,永不退缩”等话语熠熠生辉,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当年的壮志豪情,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深受震撼。

  作为有着东部“延安”之称的坞根镇,承载着红十三军二师的厚重革命记忆。当地深知红色文化的珍贵,不仅对烈士陵园、纪念馆等革命遗迹进行精心的实体性保护,还通过墙画、红军遗物、文字史料等,系统还原陈文杰等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更精准提炼出了红十三军二师“艰朴勇毅,赤子之心”的精神内核,并将其凝练为“勇毅”二字,使其成为贯穿坞根发展的精神坐标。这一提炼既保留了革命精神的核心特质,又让其更易被当代人理解与践行。

  作为浙江省五所红军小学之一,温岭市红军小学以“勇毅少年”品牌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红色德育体系。通过“阵地打造—资源开发—活动开展”的链条,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孩子们在红色课堂上学习革命历史,在实地研学中感受英雄事迹,让革命精神像种子一样深深扎根在心里。这种“从小培育—认知深化—行为养成”的模式,为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筑牢了坚实基础。

  “重走红军路”研学路线更是成了当地的热门打卡地。学生们穿上整齐的红军服,沿着当年红军行军的路线前行,体验战地救护等场景,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革命历程的艰辛。据镇政府数据显示,该路线已成为温岭市小学红色研学的典范,年均接待学生超8000人次,成功实现了“历史认知—情感共鸣—精神认同”的转化。“走下来才真正明白,‘勇毅’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当年红军们用鲜血和生命拼出来的信念。”一位参与研学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

  这份“勇毅”精神正深深融入乡村发展的血脉之中。过去,它驱动着坞根人民“开山凿地、围海造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自然难题;如今,它继续助推着“西海、活力、智汇、幸福”四个坞根的建设,为乡村发展指引方向。当地还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宣传周、民间故事会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心底里认同红色文化保护的意义。有村民真诚地表示:“保护红军遗迹,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根脉。”这种从“政府主导”到“群众自觉”的转变,为红色传承提供了持久的生命力。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温岭答案从里箬村铿锵有力的大奏鼓声响,到坞根镇深入人心的红色课堂,温岭的文化发展实践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保护需“双轨并行”,既要护住物质根基,也要提炼精神内核;文化传承要“古今贯通”,架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让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价值转化则要兼顾经济收益与社会效应,让文化真正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今,温岭正积极推动非遗与红色文化的跨界融合,设计出“红色记忆+蓝色海洋”等跨区域主题旅游线路,让文化的活力在山海之间持续涌动。这场兼具非遗活化与红色赓续特色的双轨实践有力地证明,当传统文化有了“当代声量”,革命文化焕发“现实力量”,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为其他地区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式。(叶芷萱 王靖皓)


编辑:沈露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