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文化自信赋能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2025-08-16 13:35:39 来源:映象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高校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在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与文化自信方面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从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培育路径,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具有深远意义。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融合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将奋斗精神和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与素材,助力其构建积极的价值观体系。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知识与奋斗精神、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以护理学专业为例,引用经典故事、语录,完成向学生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任务。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向学生普及中国著名医家的经典故事或语录,如张仲景的“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求解苍生之苦;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求索千古名方。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以上语录的内涵,且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现代案例,如白衣天使出征武汉,与疫情殊死搏斗等。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相比机械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为学生提供体验式的实践机会。同时,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要把课程思政常态化、持续性地延申下去,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邀请中医护理专家为学生开展线上或线下讲座,向学生讲解更多中医护理学知识、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系统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正确价值观的主渠道。运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分析“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探讨其中蕴含的奋斗精神与道德文化价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价值观的深度思考。相关实证研究显示,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对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平均提升20%-30%。此外,开设专门的奋斗精神与文化自信教育选修课程,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依据课程设计理论,此类课程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前沿性,结合学术研究成果,如对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最新研究、新时代奋斗精神内涵演变的学术探讨等,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升其理论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推进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符合文化濡化理论,即个体在特定文化环境中通过学习和模仿逐渐接受文化规范与价值观。高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与实践的平台。传统文化节通过设置传统礼仪展示、诗词吟诵、传统技艺传承等环节,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依据文化心理学研究,亲身体验式学习能够增强个体对文化的情感认同,在传统文化节中,学生通过学习和展示传统礼仪,能更深刻地理解礼仪文化背后的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主题展览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技术,生动再现革命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相关教育技术研究表明,运用此类沉浸式技术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兴趣与自信。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扬奋斗精神。有研究指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韧性均有显著提升,且在研发具有文化特色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如基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能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文化景观、文化长廊等物质文化载体。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影响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校园内的文化景观,如以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为原型的雕塑,配以相关事迹介绍,能够在校园空间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奋斗精神。文化长廊展示中华文化发展脉络、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当代文化建设成果,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频繁接触这些文化信息,能够加深对国家文化的整体认知,强化文化自信。同时,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成立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社团组织。根据社团组织理论,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实践的社群环境,在社团活动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开展文化调研、科技创新项目等,既能培养兴趣爱好与团队协作精神,又能在实践中深化对奋斗精神与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践行。

  社会实践的深度拓展

  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桥梁,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检验知识、锻炼能力、塑造价值观。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深入社区、农村等地,为他人提供帮助。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看,志愿服务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的实践,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例如参与社区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项目,学生通过陪伴老人、为老人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等活动,不仅能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还能在与老人交流中了解社会变迁与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社会调研活动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行动研究理论,社会调研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实践,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如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的调研,需要克服调研过程中的困难,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还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机会,符合情境学习理论,即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学习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不仅能够锻炼实践能力,培养敬业精神与创新精神,还能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参与国际交流的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展示中国青年的专业素养与奋斗精神,同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在文化展示活动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相关就业研究数据表明,有丰富实习经历且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且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度更高。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应深刻认识到奋斗精神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断培养和提升这两种品质。以奋斗精神为动力,以文化自信为支撑,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属于当代大学生的壮丽篇章。(刘紫妍 西安医学院护理与康复学院)


编辑:沈露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