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夏日,在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渭南段,河水奔流不息,水鸟不时掠过水面,岸边的垂柳倒映出粼粼波光——这是渭河生态集团精心探索的“以河养河”科学采砂模式所绘就的生动图景。
采砂点位的布局绝非随意而为,而是以养护河流健康为目标科学布设。据渭河生态集团陕西河湖生态维护治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军介绍,自2020年9月集团成立渭南河湖公司开展渭河渭南段的采砂以来,通过“统规统采、科技赋能、政企联动”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渭河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突破,为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治理样本。
王晓军解释:“所谓统规就是统一编制采砂规划。目前从规划层面上看,采砂规划由原来的地方水利部门各自编制规划改为了流域机构和省级水利部门的统一编制。”据悉,该模式按年度需要,按照批复的采砂规划编制年度采砂实施方案,严格限定采砂范围、深度与总量,确保采砂行为成为修复河道形态、稳定河势的“调节器”。例如,在河道淤积过重、行洪受阻的区域,通过科学疏浚式采砂,既疏通了“血脉”,又获取了资源;在生态脆弱区则坚决禁采,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
此外,各采砂点在正式开采前还要完成各个监控实施的布设,设置好现场的电子围栏、出入卡口、地磅计量设施和电子监控设施,数据直传监管平台生成实时开采量统计,源头杜绝超范围、超量开采。同步启用电子化“黄委直管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既强化监管部门对砂石流向的精准把控,又为企业提供合法来源凭证,真正做到了开采可控、运输可溯、监管高效。
“以河养河”之妙,在于以砂养水、以收益哺生态。渭河生态集团将规范采砂所得收益的相当比例,直接反哺于渭河的日常管护与生态修复。这笔宝贵资金化作河堤的坚实加固、化作两岸绵延的生态长廊建设、化作清淤疏浚的持续投入、化作水质监测网络的织密织牢。采砂收益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数字,而是转化为滋养河流生命力的“营养剂”,实现了生态投入的源头活水,河道健康维护由此进入可持续的良性轨道。
这一模式已在渭河治理中结出累累硕果。河床形态显著优化,水流更畅,防洪能力稳步提升;水质持续改善,河清岸绿成为常态;生物多样性悄然回归,白鹭、野鸭等水鸟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家门口的渭河,水清了,鱼虾多了,看着心里都敞亮!”沿岸村民由衷感叹。渭河生态区建设成果因“以河养河”的内在驱动而愈发巩固,一条生态之河、安澜之河、惠民之河的轮廓日益清晰。
王晓军表示,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取之有度、用之有道、反哺于河”,实现了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的辩证统一。它不仅破解了河道管护资金短缺的难题,更探索出一条砂石资源科学利用与河流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随着国家推动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深入,渭河“以河养河”的规范采砂实践,正为渭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智慧与崭新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