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曾运雄博士团队:破解蛋白质的动态密码

2025-07-28 12:32:08 来源:映象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当人类的目光投向深空,追寻宇宙起源的奥秘时,另一个同样深邃的“微观宇宙”正等待被解锁——在直径仅数微米的人体细胞中,无数分子“机器”以纳米级精度日夜运转,维系着生命的平衡。新加坡国立大学曾运雄博士团队,正以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揭开这些微观世界的运行法则,为人类健康与医学革命开辟前所未有的路径。从解析蛋白质的动态密码到探索“生命暗物质”的未知疆域,他们的每一步突破,都在改写人类对生命的认知。

  一、从“看见”到“读懂”:破解蛋白质的动态密码

  生命的精密,藏在分子的运动里。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与离子通道,堪称维持细胞秩序的“智能门禁系统”——葡萄糖需通过它们进入细胞供能,钠离子依赖它们传递神经信号,钙离子借助它们触发肌肉收缩……这些直径不足1纳米的“分子机器”,每天要完成超过10²³次精准转运,误差率却低于百万分之一。然而,由于尺度极小且动态变化极快,人类长期无法看清它们的真实面貌,更遑论理解其运作机制。

  曾运雄博士团队的突破性贡献,在于将冷冻电镜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合,首次“捕捉”到这些分子的动态运作过程。“传统技术像给奔跑的汽车拍静态照片,而我们现在能拍下它的完整行驶视频。”曾博士形象地解释道。

  以钠离子通道为例,当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这个蛋白通道会在1毫秒内完成“开放-失活-关闭”的全过程——相当于每秒完成1000次精准切换。团队通过冷冻电镜在-196℃的超低温环境中瞬间“冻结”这一过程,再结合AI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解析,最终构建出钠离子通道在三种关键状态下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这一发现为理解癫痫、心律失常等疾病提供了关键线索:研究证实,某些病理状态下通道会出现异常的“半开”状态,导致离子转运紊乱,而这正是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的根源。

  对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研究,则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团队发现,GLUT1就像细胞的“葡萄糖搬运工”,会根据细胞需求在“开放”与“关闭”状态间切换。而癌细胞为了疯狂增殖,会过量表达GLUT1,通过掠夺周围组织的葡萄糖获取能量。基于这一机制,团队设计出一种能特异性阻断癌细胞GLUT1的小分子抑制剂——它像一把“智能锁”,只针对癌细胞的转运蛋白,不影响正常细胞的能量摄取。目前,该抑制剂已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显著的抑瘤效果,有望成为下一代靶向抗癌药物的核心成分。

  “解析结构只是第一步,理解它们的动态变化规律,才能真正掌握生命的运行逻辑。”曾博士强调。团队的研究不仅登上《Nature》《Cell》等顶级期刊,更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开启了膜蛋白动态研究的新时代”。

  二、探索“生命暗物质”:糖脂世界的颠覆性发现

  在生命科学领域,DNA与蛋白质长期占据“主角”地位,而糖类和脂质组成的分子网络,却像“暗物质”般被忽视——它们占细胞干重的30%以上,却因结构复杂、研究难度大,其功能一直笼罩在迷雾中。曾运雄博士团队率先将研究视角转向这一未知疆域,带来了一系列颠覆性发现。

  细胞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糖类分子构成的“糖被”,每个细胞约有500万个糖分子,它们以复杂的链状结构存在。团队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发现,这些糖链就像“生物条形码”,能精准传递细胞身份信息:健康细胞的糖链结构整齐有序,而癌细胞的糖链会出现异常分支或修饰。“就像正常商品的条形码清晰可辨,而伪劣商品的条形码杂乱无章。”曾博士解释道。基于这一发现,团队开发出一种能识别肿瘤特异性糖链的纳米探针——将其注入体内后,会与癌细胞表面的异常糖链结合并发出荧光,使直径仅1毫米的早期肿瘤也能被精准检测。目前,该技术已在肺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实验中准确率达92%,远超现有检测手段。

  脂质的研究同样打破了传统认知。长期以来,脂质被认为只是细胞的“能量仓库”和“膜结构材料”,而团队发现,某些神经酰胺脂质能作为“信号分子”,通过激活特定癌基因促进肿瘤生长。这一发现首次揭示了高脂饮食与癌症风险的分子关联——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会导致体内神经酰胺积累,进而诱发癌基因表达。基于此,团队筛选出一种能抑制神经酰胺合成的天然化合物,在动物实验中成功降低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肿瘤发生率,为代谢性疾病与癌症的预防提供了新策略。

  “糖脂分子不是生命活动的‘配角’,而是调控细胞命运的‘关键开关’。”曾博士指出。团队发起的“糖脂组学计划”,正联合全球20多个实验室绘制人体糖脂分子网络图谱,目前已鉴定出300多种与疾病相关的糖脂标志物,为疾病早筛、预后评估提供了全新的分子靶点。

  三、技术革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跨越

  科学的突破,往往依赖技术的革新。曾运雄博士团队的研究能走在国际前沿,离不开对多学科技术的整合与创新。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冷冻电镜、人工智能、纳米材料等尖端技术交织,构建起一套从“观察”到“干预”的完整研究体系。

  冷冻电镜技术是团队的“核心武器”之一。这台价值上千万美元的设备能将蛋白质样本瞬间冷却至-196℃,在避免辐射损伤的同时,“冻结”分子的动态状态——就像给高速运动的分子按下“暂停键”。配合自主研发的样品制备技术,团队将蛋白结构解析的分辨率提升至0.8纳米,相当于能看清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排列。“以前解析一个蛋白结构需要一年,现在我们两周就能完成。”团队核心成员、生物物理学家林博士介绍道。

  人工智能的引入则让数据分析效率实现飞跃。团队开发的深度学习算法,能从数万张电镜图像中自动识别蛋白颗粒、重建三维结构,将传统人工分析的效率提升300%。更重要的是,该算法能预测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趋势——输入一种蛋白的静态结构,系统就能模拟出它在不同环境下的构象变化,为药物设计提供精准参考。目前,这套算法已向全球科研机构开放,被用于200多个膜蛋白研究项目。

  跨学科合作则催生了更多应用突破。团队与材料科学系合作研发的“智能纳米探针”,是世界上首个能实时监测细胞内糖脂动态的工具——它直径仅10纳米,可穿透细胞膜,通过荧光信号变化反映糖脂分子的浓度与分布。在最近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该探针观察到,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表面糖链会发生显著重构,这一发现为阻断肿瘤转移提供了新靶点。

  技术创新最终要服务于临床需求。基于基础研究成果,团队已孵化出多项转化项目:

  人工红细胞技术:模拟红细胞的氧气转运功能,通过改造血红蛋白与细胞膜蛋白,构建出能在体外稳定存活的“人工红细胞”。该技术有望解决血库短缺问题,尤其适用于战争、灾害等紧急输血场景;

  基因治疗方案:针对罕见遗传病“葡萄糖转运障碍综合征”,团队设计出一种能特异性修复GLUT1基因突变的病毒载体。在小鼠实验中,该方案使患病小鼠的葡萄糖摄取能力恢复70%,相关成果已被国际药企引进,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肿瘤疫苗:利用肿瘤特异性糖链作为抗原,结合纳米载体技术,开发出能激活机体免疫应答的治疗性疫苗。在肺癌模型中,疫苗使肿瘤体积缩小65%,且能预防肿瘤复发。

  四、向微观宇宙进军:生命科学的未来革命

  从单个蛋白的结构解析,到糖脂分子网络的绘制,再到临床应用的转化,曾运雄博士团队的研究已构建起一条完整的创新链。他们的工作不仅拓展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边界,更在推动一场从“理解生命”到“调控生命”的革命。

  “生命科学正进入‘精准调控’时代。”曾博士在一次国际论坛上强调,“我们不再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更要弄清楚‘为什么’,最终实现‘怎么做’——即通过调控分子机制治疗疾病、改善健康。”这一理念贯穿于团队的研究中:解析钠离子通道是为了调控神经信号,研究GLUT1是为了阻断癌细胞能量供应,探索糖脂是为了找到疾病的早期标志物……每一步基础研究,都瞄准着临床应用的终极目标。

  “每个分子的运转,都是亿万年进化的智慧结晶。”曾运雄博士站在实验室的荧光显微镜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分子影像,语气中充满敬畏,“我们的使命,就是读懂这份智慧,让它为人类健康服务。”在这场向微观宇宙进军的征程中,更多生命奥秘等待揭晓,更多疾病难题即将被攻克——这不仅是科学的突破,更是对生命最深刻的致敬。

  跟随曾运雄博士团队的脚步,我们正见证一个全新的生命科学时代到来。在这个时代,人类将不再被动应对疾病,而是主动调控生命的分子机制,真正实现“治未病”与“精准医疗”的终极愿景。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些藏在微观世界里的、被一一解码的生命密码。


编辑:沈露
审核:王明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