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阳性率又双叒激增,我们该如何应对?

2025-05-21 15:05:22 来源:北国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这个春夏之交,新冠病毒再次活跃,大家都在问:

  “新冠又严重了吗?”“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要不要吃药?”

  别急,我们这就来给你一文讲清。

  一、数据显示:新冠再度来袭

  自2025年4月以来,新冠病毒感染在我国呈现明显反弹趋势。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数据1,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持续上升,从第14周(3月末)的7.5%跃升至第18周(5月初)的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无论南北方,新冠病毒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检出率均高居榜首。

  门急诊新冠阳性率指数增长

9a4bed136523660520e688458fd30581_20250521111055_238.png

  这不是小范围现象,而是一次明显的感染回潮,且持续延续流感与新冠等混合感染、交替流行趋势

  二、新冠病毒为何五年过去仍然反复?

  上升趋势背后的原因:变异株与免疫空窗期叠加

  这轮感染小高峰的背后,既有病毒自身的变异性,也与人群免疫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1. 病毒升级了:传播更快、逃逸能力更强

  这次的主角是奥密克戎的“进化版”——XDV变异株。它比之前的毒株更容易传播、更容易“躲过”免疫系统的识别。也就是说,即使你曾打过疫苗、得过新冠,也可能再次感染。

  2. 免疫力下降了:保护力在逐渐“掉线”

  不论是打疫苗还是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时间久了都会减弱。现在很多人距离上次接种或感染已经超过半年,进入了免疫“空窗期”,对新毒株几乎没防护。

  3. 人挤人增加了传播机会

  “五一”假期出游热、演唱会扎堆,景点、商场、地铁人山人海。密闭场所、长时间接触、通风不好,都让病毒更容易传播。

  三重因素叠加,使得本轮新冠阳性率出现显著回升,且趋势仍在持续。

  三、面对新冠再度来袭,哪些人群需重点关注?

  1 高危人群是首当其冲需要关注的:

  高危人群2-3

0a689fa584d8005a714bfa049c64540d_20250521111413_508.png

  2 庞大的年轻群体莫忽视

  新冠感染和重症风险并不仅限于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不少人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感染过一次就安全了。其实不然:

  ·年轻人也中招:数据显示,除了老年人,15岁以上年轻人这波感染比例也很高1。

  四、从病毒传播链路源头,做好防范

  1 主要的传播链路

  1). 飞沫传播:和感冒类似,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扩散。

  2). 空气传播(气溶胶):在密闭、不通风的环境里,病毒能在空气中漂浮较久,被吸入就可能感染。

  3). 接触传播:摸了带病毒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然后又摸了自己的嘴巴、眼睛、鼻子……

0d3ffd76a905a6a05d80606dc35d2d9e_20250521111551_437.png

  2 预防最关键:

  口罩常戴,尤其在人多的地方

  勤洗手或用免洗消毒液

  多通风,少扎堆

  保持健康作息,增强抵抗力

  五、中招了,别拖延!早期用药很关键

  研究表明,病毒感染早期(前2天)病毒量飙升得最快,是治疗的关键时机。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阻断病毒复制、减少器官损伤,显著降低住院与死亡风险4。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新冠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莫诺拉韦和法维拉韦等。其中,法维拉韦是中国第一个RNA聚合酶抑制剂,具有全新双重抗病毒机制,并且口服方便、安全性良好,是广谱抗病毒药物,已被多个国际指南推荐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面对当下新冠等多病毒混合感染,且交替流行的趋势,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如法维拉韦将是更优选择。

  写在最后

  面对流感、新冠等混合感染,且交替流行现状,病毒株不断变异、个体免疫力等多因素影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是避免病毒扩散,降低疾病负担的最有效策略。

  对于广大普通人群而言,无论是高危人群,还是年轻群体,应摒弃“感染一次就安全”的片面认知。一旦出现发热、咽痛、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建议评估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


编辑:沈露
审核:王怡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